






原创 2025-08-13高维学堂
张拉拉把自己的蜕变之路、这些年的经营历程以及她对于商业最底层的思考,向我们和盘托出:
作 者 | 张拉拉 张拉拉兰州手撕牛肉面创始人
编 辑 | 米万
来 源 | 高维学堂(ID:gaoweixuetang)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高维学友,大家好!
在正式分享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下自己:我是张拉拉,一名创业者,也是前国家摔跤队队员;同时我也是一名经历了甲状腺癌、脑瘤、抑郁症,却在麻辣烫与拉面赛道里重新站起来的创业者。
听起来是不是像“创业版人类高质量受难者”?但请放心,今天我不是来卖惨的。
我真正想聊的是:当人生系统彻底“掉线”时,我如何靠一碗牛肉面重启人生,甚至把它做成有温度的人生品牌。
01
当疾病成为「创业教练」,
我的经营视角变化
很多人认识我,是在2020年消费行业即将出现泡沫的时期。
当时我们3个拉面品牌在赛道里备受关注,最高融资总额达到30亿元;而我靠着“一碗拉面”的赛道逻辑拿到近10亿元的融资,投资人里不乏雷军、中金资本、金沙江创投这样的行业大咖。
有人说我“会讲故事”“有流量气质”,但其实我创业从来不是为了“火”,而是为了“活下来”。
朋友圈里的我,被大家贴上“卷王”“自律”“爱学习”的标签;但现实中的我,有着“三合一套餐”:甲状腺癌、脑瘤、抑郁症。
接下来想请大家看一段3分钟的视频:
这段视频里的眼泪,不是悲伤,而是幸福。这“三件套”没有打垮我,反而让我学会人生最重要的技能——“软着陆。”
每次看完这段视频,我都会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
那些流过的泪,都是生命在温柔地提醒,让我重新思考我是谁、我的企业是谁、我的客户是谁。
生病前的我,人生只有3个关键词:责任、关注、赢。
那时的我,对“爱”与“自我”的认知模糊,深陷于原生家庭带来的恐惧,以及运动员十年生涯中“唯有冠军才有价值”的执念里,总在证明自己,渴求认可,内心始终处于拉扯状态。
▲图为张拉拉兰州手撕牛肉面创始人张拉拉,在高维学堂第八届“724科学创业节:回到经营 高维经营年度案例会”上进行分享
直到疾病逼着我慢下来,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觉醒:
1. 感知力的觉醒:从前对世界的美、对他人的可爱毫无察觉,如今能看见小区里花朵的绽放、听见小狗的叫声、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真正体会到生命本身的美好;
2. 行动力的自由:不再被“完成一个阶段,再开启下一个阶段”的思维束缚,而是能随时出发,挣脱束缚去做当下想做的事。这不是刻意练习的结果,而是内心状态的自然流露——每天醒来都觉得“活着就是赚到了”,不再焦虑于未来的目标;
3. 突破舒适区的勇气:曾经因为英文不好、习惯被团队照顾而不敢独自行动,如今能随时随地学习英语,自己一个人辗转于欧美考察,才发现所谓的困难不过是自我设限;
4. 自我重塑的历程:像重新养育自己一般,拾起年少时的遗憾——练钢琴、画画、学英语、注重睡眠与饮食。这个过程让我找回了“心”,能从容看待未来5年、10年甚至80年的人生,不再急于求成。
我终于明白,时间是一种福利。我学会了等待,懂得了包容团队,也找到了内心的根。这种转变甚至让我能与抑郁症、脑瘤、癌症和平共处,实现了从内到外的重塑。
02
从到处救火的“孙悟空”,
变成公司里“最闲的人”
接下来,先聊聊我和我们团队的故事。和很多创业者不同,我曾是“孤勇者”——没有合伙人,凡事亲力亲为。
生病前的我像孙悟空,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比如,曾经有人质疑我:“你一个没上过大学的运动员,企业怎么可能搞出自研系统?”我不服气。事实证明,今天的张拉拉团队,从收银到支付的全链路系统都是自研的。这在整个餐饮行业或许可能都是独一份的。
认识KK(高维学堂创始人KK林传科)时,他来公司里看我们的自研系统。那时的我对企业里的每一款产品、每一个环节都还是亲力亲为的。
但生病后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拥有CEO视角?如何让更多人在组织里成长?
我觉得,我今年最大的转变,是在认知和实践上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突破。
第一点,驱动力的重构。以前我总会把名利当作核心驱动力量,但这次我彻底转向了“人”本身。我开始琢磨,人生的意义或许就藏在大家对这件事的热爱里,藏在他们沉淀几十年的坚守中——他们与这份事业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结?这份联结的意义又是什么?我做的,其实就是激活这份联结,帮他们找到扎根的根脉;
第二点,角色的重塑。我不再把团队成员仅仅当作执行者,而是赋能他们成为“老板”、成为“CEO”。我会引导他们思考:如果今天你站在CEO的位置上,在围绕客户需求来解决问题时,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让他们自主决策,真正承担起全职的责任;
第三点,机制的构建。当这些转变落地时,必须要有一套扎实的机制托底。这机制讲究“先小人后君子”。不是不相信人,而是我们既不预设人性本善,也不认定人性本恶,只是把所有可能的情况提前想透、规则提前定好。
把这3点沉淀下来后,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CEO。到那时,这个组织就有了魂、有了自己的行事标准、有了能顺畅运转的机制。这是我们今年最成功的沉淀,若按100分算,至少及格了;但我有信心,两年后他们能达到70分以上。哪怕有一天我不在了,这家企业也能被带到新的高度。
于是,后来我每次来高维学堂学习,张拉拉团队带来的人从不少于15人,学完立刻复盘、落地;今天在座的几位老师,大多都曾深度陪跑过我们企业。
现在,我们几乎所有员工能以CEO视角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从疾病中学会的万物观察,让我懂得:组织的核心是让每个人做擅长的事,形成互补与自驱。
所以我不再是那个到处救火的孙悟空,反而成了公司里“最闲的人”。
在一个组织里,最难的从来不是技能提升或流程优化,而是观念的彻底改变。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让团队完成任务,更是要通过观念重塑——让每个人从被动的执行者,真正成长为主动的经营者。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我常对团队和外界说:“没有不好的团队,只有没做好的创始人。”生病前的我对此并没有太深刻的体会,那时的我被责任、恐惧,还有创业者常见的自恋裹挟着,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既不懂放开,也学不会放下,眼里根本看不到团队里的每个人,整个人被自负的外壳紧紧包裹。
直到我学会“看见”他人,企业才真正开始改变。员工从执行者到经营者的蜕变,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论在支撑。我们经历过最规范的结构性降本,不仅落地得扎实,更是提炼出了张拉拉自己的“五步法”:
1. 我们是谁?
2. 我的优势是什么?
3. 凭什么是我来做?
4. 做完后,数据指标、财务指标有哪些变化?
5. 客户满意度有哪些具体反馈?
想不清楚这5个问题,所谓的战略规划、创新尝试,其实都是成本的浪费。
今天我特别感谢高维学堂、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在当下的大环境里,无论企业是处于1到10的起步期,还是10以上的发展期,这些科学方法都至关重要。在这里,我想向高维“深深鞠躬”。
还要特别感谢东哥(高维学堂常驻导师、主讲《升级定位与品牌战略》的冯卫东)。我刚创业时,高维也才刚成立,东哥那时主讲《升级定位与品牌战略》,我前后听了3次。
这3次学习让我在创业路上少走了太多弯路,至少能清晰地回答:我是谁?我的客户是谁?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科学创业的力量——用方法避开陷阱。
如果大家觉得这套方法论落地有难度,随时可以联系高维的老师,或者来我们企业交流,我很乐意无偿分享经验。
03
如何打造组织力壁垒?
在组织里,观念改变的核心是让思维、语言、流程实现结构化与标准化。
我们总结出了一套简单工具:
做任何事先明确目的,再拆解目标,策略不超过3个,接着落地动作,关键是建立机制,最后通过评估闭环。
很多人容易忽略机制,但机制是“先小人后君子”的底线——没有最好的机制,但每个阶段都必须要有机制。而这些方法论,在高维学堂的课堂上都能找到标准答案,完全不用交学费、走弯路,省下来的钱不如多给员工发点奖金。
在想清楚“我是谁”“组织是谁”后,更重要的是回答“客户是谁”。张拉拉做了5年,直到今年我才第一次真正地搞懂客户需求。
我天生爱创新,过去5年总在变,却没想清楚“不变的是什么”。直到有人问我:“你和友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才明白:答案藏在最朴素的需求里——“10分钟,20元,在楼下就能吃到热乎的拉面。”
这里我分享一个小故事,大家很好奇,我是如何从一个运动员来到餐饮行业创业的。2015年8月17日,我来上海创业,住着50元一天的青年旅社,在云南南路开快餐店,最后赔得血本无归。
那时我吃得最多的是“中国四大金刚”: “麻沙兰黄”(麻辣烫、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后来我选了自己爱吃的麻辣烫和拉面赛道。但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这些亲民的美食,不能有星巴克般的环境?为什么普通人不能用实惠的价格,在舒服的空间里吃饭?这就成了张拉拉的初心。
基于这两个痛点,我对于其商业模式进行重塑——把兰州拉面从街边店搬到了Mall,中国有6000家Mall,假设我们进入其中60%的Mall,就是4000家店。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做了3个动作:
第一,做了整个品类的创新,我们用一个手撕纹理的方式把牛腱子做了拆分。把牛肉撕开,重新定义了一个品类,叫“兰州手撕牛肉面”;
第二,我们自研了数字化系统,把收银、支付和后端所有链路打通;
第三,我们选择了在Mall里开店,并且对店铺进行了升级。
今年,当我回首这10年创业路,我给自己打了不到30分;但当“10分钟,20元,在楼下”的定位清晰后,我才真正开始享受创业——它不再是束缚,而是生活方式。
很多人总谈梦想,但连客户的基本需求都讲不清,谈何梦想?今年我们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兰州拉面天然出餐快,一分钟能出3碗,但高峰期常常出现30分钟还上不了菜的情况。
于是我们推出“10分钟不上菜,就送小菜”,明年更要落实“10分钟不上菜,全单退,退款从团队收入里扣”。
因为我们深知:员工工资来自客户的信任。必须敬畏客户,这是企业的第一力量。
第二个力量是聚焦。2015年我来上海时,只想做“能疗愈人的面”,让普通人在20元客单价里享受到好的环境。
第三个力量是便利与干净。在楼下、小区、地铁口,你都能看到张拉拉的身影。
曾经的我从没想过能把店开到全球,因为我连英语都不会说,但现在我们美国、德国的门店都已经在装修了。那些拼命奔跑时求而不得的,反而在学会放下后自然生长。创业于我,终于从责任变成了修行、变成了照见自我的镜子。
在整件事情想清楚以后,我们重新做了阶段化聚焦,分了3个阶段。我觉得每一个创业者在看到图的时候,当大家有做过战略的时候,就一定知道我在讲什么。这里我就不耽误大家时间了。
最后我想说:生活或许从不如愿,但痛苦让我强大。
我总调侃身边人:“你们有什么难的?我带着‘三件套’都能幸福快乐,你们更可以。”
谢谢大家。
高维学堂导师评述一
在座很多同学,尤其是上过《月度经营分析会》的学友,其实都该感谢拉拉——去年6月13日,咱们在上海开第一期经营分析会,拉拉带着17位团队成员来上课。课程结束后,包括午休时,他们都在认真复盘、落地。
这个团队的行动力有多强?当时是周五上课,咱们强调经营分析会要秉承“结果导向、数据说话、只找办法、不找理由”“骏马面前无沟壑,怂人面前都是坎”的文化。
两天后的周日,拉拉就发来她们会议室的照片:吊旗上赫然印着这16个字。后来我把这个案例分享给其他学友,激励了很多人。在这里,建议大家给拉拉和她的团队鼓个掌!
▲图为高维学堂第八届“724科学创业节:回到经营 高维经营年度案例会”现场,高维学堂常驻导师、主讲《月度经营分析会》的祝鹏程对张拉拉的分享进行点评
拉拉还分享了很多经营思考和落地方法论,但我想强调一点:做经营要以结果为导向,通过高质量经营获得高价值增长。
创业的核心是化繁为简、一剑封喉——要识别出低价值领域做减法,聚焦高价值领域做乘法。
拉拉团队就是如此:连锁业态的本质是“极致单位经济模型×规模化复制”,前者考验业务能力和单店经营管理能力,后者考验组织能力。他们在高价值领域做乘法,才实现了全球化布局。建议大家都想想:自己企业的高价值领域在哪?核心竞争力如何构建?
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拉拉,谢谢大家。
高维学堂导师评述二:
张鹏:今天以学员身份听分享,收获很大。拉拉的分享有3个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管理哲学的转变——从“孙悟空式”的个人CEO,到培养员工从执行者成长为经营者,这个跨越非常关键;
第二,客户洞察的落地——很多企业做了很久都搞不清客户是谁,但拉拉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用“麻沙兰黄”(麻辣烫、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的亲身经历找到赛道。这种深度洞察比单纯的市场调研更有力量;
第三,MVP创业三步曲——模型打磨、区域密度、壁垒构建。逻辑很清晰。很多公司做创新业务时第一句话就错了,总问“ROI是多少,投入产出是多少,效益是多少”,但创新初期更该问的是“投入多少资源能保证做成”,提效是后续的事。不同业务有不同的考量逻辑,这点我很受启发。
高维学堂导师评述三:
冯卫东:听拉拉分享很有感触,我和她有相似的经历——2015年做了肺癌手术,至今10年,安然无恙。人经历过生死,总会有升华,比如拉拉的使命感:把极致拉面推向全世界。
她曾是摔跤冠军,现在优雅从容,也很漂亮;但我比较邋遢,我追求的是思维和理论的极致。
▲图为高维学堂第八届“724科学创业节:回到经营 高维经营年度案例会”现场,高维学堂常驻导师、主讲《升级定位与品牌战略》的冯卫东对张拉拉的分享进行点评
从她的分享里能看到:当使命感确立后,她从“大事小事亲自审批”的忙碌状态,转变为“成就团队、成就他人”,现在成了公司“最闲的人”——巧的是,我现在也挺闲。
做企业不能追求个人极致,要接受团队成果或许略高于平均水平,但团队能做成个人做不到的事。这才是组织的意义。
拉拉上了我的定位课3次。很开心她能活学活用,把理论融入公司的思考框架,形成了自己的黑话体系。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往往藏在这些内部语言里(比如阿里的花名),但要注意望文生义,别太费解。
她在运营上有两个细节特别好:
一是激励相容设计——10分钟不上菜免单,费用从员工工资/奖金里扣,这比单纯由公司承担成本更能倒逼责任。但如果大面积超时,就该反思系统设计问题了;
二是降低顾客等待成本——超时先送小菜(哪怕是凉拌海带丝),用“安客”动作缓解焦虑,这才是从顾客体验出发的细节把控。
作为“癌友”,我和拉拉的状态不同:她落泪是情感的流露,我当年则冷静得像石头,一滴眼泪没有掉,满脑子想的都是“用科学治疗至少能活一年,这一年要整理思想、输出理论”。现在《升级定位》已出版,另外两本书也已完稿,后续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