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 高维学堂|创始人财务进阶—打造支撑战略、业务的财务能力[上海59期]

    内控赋能/徐薇 报名:11/42
  • 高维学堂|北北:高复购产品矩阵与菜单体系—系统思维做产品,长效盈利高增长【深圳18期】

    餐饮课/北北 报名:17/42
  • 高维学堂|赵传书:打造竞争领先型餐饮供应链—灵活应对变化 快速响应需求【深圳7期】

    餐饮课/赵传书 报名:19/42
  • 高维学堂丨韩雨廷:特许加盟-商业模式课—从模式成功到体系成功,打造万店连锁路径(餐饮行业)【5期】

    餐饮课/韩雨廷 报名:5/42
  • 高维学堂|科叔:AI与用户研究实战-利用人工智能快速实现产品差异化创新[广州18期]

    战略&业务/科叔 报名:18/42
  • 高维学堂|汪志谦:品牌体验设计-关键时刻MOT-增量存量,双增长模型[上海67期]

    战略&业务/汪志谦 报名:31/48
  • 高维学堂|祝鹏程:月度经营分析会-直击问题、找准抓手,集中力量打胜战!【上海27期】

    战略&业务/祝鹏程 报名:20/42
  • 高维学堂丨袁园:OGSM业务规划与执行-一页纸打通战略到个人绩效「上海63期」

    战略&业务/袁园 报名:17/42
  • 高维学堂|卞志汉《科学分钱——破解企业激励难题》[上海117期]

    组织&人才/卞志汉 报名:36/42
  • 高维学堂|刘玖锋:1号找人官-创始人的战略性人才聘用课【杭州10期】

    组织&人才/刘玖锋 报名:22/42
  • 高维学堂|罗毅:做对股权激励-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拼,一起赢【深圳3期】

    内控赋能/罗毅 报名:0/36
  • 高维学堂丨蒋伟良:组织设计总纲课-冲锋导向的组织与人才建设[上海15期]

    组织&人才/蒋伟良 报名:12/60
  • 高维学堂|汤君健:高增长团队打造——构建“特战小队”,打赢业务攻坚战【上海56期】

    组织&人才/汤君健 报名:11/42
  • 高维学堂|杨轶:公司顶层架构与股权规划-以终为始,科学设计股权架构6大关键节点【深圳5期】

    内控赋能/杨轶 报名:1/36
  • 高维学堂|刘红革:产品开发管理IPD-从客户需求到产品成功[上海43期]

    战略&业务/刘红革 报名:11/42
  • 高维学堂|董俊豪:AI时代的企业进化-从认知突破到战略部署企业级AI【上海3期】

    战略&业务/董俊豪 报名:25/36
  • 高维学堂|刘晴:外卖盈利模型重塑(连锁企业)—重塑外卖模型,实现利润倍增【深圳2期】

    餐饮课/刘晴 报名:13/42
  • 高维学堂|余章荣:超级门店与流程再造—构建高效流程,助力业绩增长【广州35期】

    餐饮课/余章荣 报名:2/42
  • 高维学堂|张雷:跨境爆品打造-跨境系列课【杭州12期】

    战略&业务/张雷 报名:24/42
  • 高维学堂|郭春鹏:餐饮私域会员增长实战课—从“流量”变“留量”,让“回头客”持续复购【深圳10期】

    餐饮课/郭春鹏 报名:0/42
  • 高维学堂|陈勇:超级转化率-团队训战班【杭州19期】

    战略&业务/陈勇 报名:2/7
  • 高维学堂|阿里大政委欧德张:做实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深圳82期]

    组织&人才/欧德张 报名:25/42
  • 高维学堂丨崔建中:高效拜访-用一半时间,赢两倍订单【深圳9期】

    战略&业务/崔建中 报名:6/42
  • 高维学堂|“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型组织[上海99期]

    组织&人才/蒋伟良 报名:28/80
  • 高维学堂|袁园:OGSM战略拆解 —— 将战略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年度计划 【上海6期】

    战略&业务/袁园 报名:0/7
  • 高维学堂丨高上:供应链管理-如何实现快交付高周转【深圳32期】

    战略&业务/高上 报名:38/42
  • 高维学堂|郭嘉:战略级项目管理-让战略落地,实现收益[上海5期]

    组织&人才/郭嘉 报名:23/42
  • 高维学堂|汪瀛:业务领先战略-找到战略机会点,构建战略控制点【北京39期】

    战略&业务/汪瀛 报名:2/42
  • 高维学堂|崔建中:B2B策略销售-科学定策略,大幅提升赢单率【深圳35期】

    战略&业务/崔建中 报名:24/42
  • 高维学堂|郭嘉:极简项目管理—创业公司也适用的高效落地法[深圳70期]

    内控赋能/郭嘉 报名:28/42
  • 高维学堂|张鹏:结构性降本增利-把每一块钱都花在刀刃上【上海8期】

    战略&业务/张鹏 报名:19/42
  • 高维学堂|刘绍荣:战略设计总纲课-开启新战略,领跑新周期【广州8期】

    战略&业务/刘绍荣 报名:31/42
  • 高维学堂丨袁嘉骏:全员短视频营销-餐饮训练营【杭州12期】

    餐饮课/袁嘉骏 报名:4/42
  • 高维学堂|高上:需求预测管理&库存管控【厦门22期】

    战略&业务/高上 报名:2/7
  • 高维学堂|于学航:人人都是自己的CEO-激活团队,成果翻倍【广州11期】

    组织&人才/于学航 报名:11/42
  • 高维学堂|刘振宇:餐饮股权动态合伙制—从单店到多店,股权助裂变【5期】

    餐饮课/刘振宇 报名:0/42
  • 高维学堂 |超级面试官 -创始人高管的面试课【杭州29期】

    组织&人才/川老师 报名:9/42
  • 高维学堂|范否:创始人的极简法律课-识别关键风险点,人身财产皆安全【上海首期】

    内控赋能/范否 报名:14/36
  • 高维学堂|季益祥:教练式领导力—把每位员工带成干将[上海86期]

    组织&人才/季益祥 报名:32/42
  • 高维学堂|卞志汉:科学分钱(餐饮版)—把钱分对,激活团队【5期】

    餐饮课/卞志汉 报名:0/42
  • 高维学堂丨张静:特许加盟-法律风控课—建立加盟风险管控与品牌保护双体系(餐饮行业)【1期】

    餐饮课/张静 报名:7/42
  • 高维学堂|李宜蓓:餐饮线上营销与爆品打造-解锁流量变现新招式【深圳5期】

    餐饮课/李宜蓓 报名:4/42
  • 高维学堂|徐薇:财务BP能力提升-业财融合助力盈利管理【上海8期】

    组织&人才/徐薇 报名:39/42
  • 高维学堂 | Barry 祝鹏程:卓越经营者-找准经营发力点,实现破局9 式增长【北京22期】

    战略&业务/祝鹏程 报名:26/42
  • 高维学堂|升级定位与品牌战略-全套品牌打法,瞄准品类第一[深圳66期]

    战略&业务/冯卫东、快刀何 报名:42/50
  • 高维学堂丨崔建中:销售业绩管理-让关键销售行为对准业绩增长 【北京26期】

    战略&业务/崔建中 报名:7/42
  • 高维学堂丨Ronnie 陈陶琦:品牌投放策略-消费品从1到10的科学营销传播【深圳26期】

    战略&业务/陈陶琦 报名:25/42

郭广昌:经济寒冬里,最大的救星,永远是自己

原创 2019-12-23高维学堂

  1

  我的四个扪心自问

  前几年,虽然我们每年都说困难、“年年难过”,但实际上还是“年年过”。但这个冬天,我感觉有些不一样。尤其今年很多企业家朋友都出了问题,而且不是小企业,有些企业很不错,甚至是上百亿市值的上市公司。

  我就在想,到底怎么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说要改变自己,那我们改变了多少呢?

  所以我对现在经济的看法是:

  第一,经济的确会很困难,这个冬天会非常冷。

  第二,世界上要有一个救世主,就是市场;而在市场里,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所幸,党和国家已经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些问题和困难,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所以,我判断未来的形势会好一些。但能否度过这个冬天,根本点还在于自己。

  作为我们自己,现在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反省、是扪心自问。我觉得现在我们必须认真想想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前五年我们又做了些什么?

image.png

  以下这四个问题,是这几年我自己一直在扪心自问的。

  第一问: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在客户身上?花了多少时间在了解自己的产品上?花了多少时间在提升产品服务上?

  每个董事长,首先应该是自己公司的首席产品体验官。产品好不好,客户满意不满意?我们自己应该是最了解的。

  但这种了解绝不能依靠你的喜好和直觉,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跟客户去沟通。

  尤其产品销量不好,市场上又有很多竞争的时候,你就特别需要更用心地体会产品。

  现在,我花时间最多的就是研究产品。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基本认为要造好产品,方法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做平台,但是能做成像阿里、腾讯这样大平台的企业毕竟是少数。第二就是花更多的时间去琢磨怎么做好产品。

  但如果做产品,我必须要强调一点:我们一定要做精品,一定要千锤百炼,一定要为客户创造价值。

  第二问: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花了多少钱在研发上?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新的业态上?花了多少时间去感受新的趋势和方向上?

  我相信,现在大家都很重视移动互联网。但我想问:我们的制造企业,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只是在淘宝上卖东西吗?

  马云已经把阿里这家互联网企业做得这么好,但他还是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研究线下商业、实体制造。

  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取得了成绩,就不学习了。永远只有比别人学得更快,我们才能比别人走得更好、更远。

  现在客户的需求变化非常快,我们也进入了一个科技研发能快速转化为成果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技术的进步、产业的进步、市场逻辑的进步,逼着我们要不断学习。

  另一方面,一定要重视科技研发和创新。我们很多出问题的企业,虽然他们的公司已经很大,但总体感觉他们生产的大部分产品还是同质化、低科技含量的产品,而且他们以前一直是靠低毛利来不断扩大销量。

  但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很可能你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直接就是库存。所以,现在尤其要用科技创新来引领。

image.png

  第三问: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组织升级和人才培养上?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引进高级人才上?花了多少精力在年轻人身上?我们有没有在90后、00后身上学到了什么?

  组织、人才,绝对是一家企业最核心的资产。因为所有的事都需要对的人去实现,而且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我们的组织需要不断升级,企业的人才要不断换仓。

image.png

  我们一定要吸收具备高能级、更在状态、更渴望成功的人。大家都有自己的团队,但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团队的升级上?

  我举个例子。复星的狼队这个赛季从英冠踢到了英超。但我突然发觉,英冠虽然踢得好,但是到英超以后,却碰到了很多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英超要求我们球员的素质和英冠是不一样的。

  现在中国经济不管跟美国发生什么,都是一个比较长期且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解决,中国经济已经在参与全球竞争了,客观上我们已经在踢“世界杯”了。这个时候,你的人才还是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不出问题不是很奇怪吗?

  第四问:最后,我们还要扪心自问,我们愿意不愿意慢下来,去做点慢的事情?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速度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什么都发展得很快。这让我们已经习惯了快。比如我们看到马云用十几年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巨无霸企业,大家都很想去复制他成功的路径。

  但全世界只有一个马云,谁都像他一样,这个世界还了得?所以你要知道,你自己该做什么,你有没有沉下心来做你该做的事?

  我们很多企业,我对他们做事的风格有一种感觉,就是All in,就是“赌”。这个“赌”不是说去赌场,而是说做企业很有“赌”性。

  之前的40年,因为整个市场在发展,一俊遮百丑,你很大概率赌成功了。但你千万不能把经济的大势当作你自己的能力,如果市场不好了,会怎么样?All in一下会很爽,但之后呢?

  我们要沉下心,做对的事情,做难的事情,做需要时间积累的事情。

image.png

  2

  用人逻辑

  复星一直把人看作最重要、最宝贵的资产,所以我们有37位全球合伙人,还有核心企业的合伙人和项目公司的合伙人,合伙人是在不同层面发挥作用的。

  我觉得复星把每一位员工都看成了复星集团的合伙人。

  我们原本有27位全球合伙人,2017年又增加了10位,其中有3位是外国人。

  我们选择这些新进合伙人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加强加大我们的产业深度,二是加深复星的科技能力,三是加深复星的区域能力。

  我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复星的目标是成为来自中国的全球化企业,所以我们不能只用中国人、只相信中国人,还要汇集全球的人才、优秀管理者为我们服务,或者将他们发展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这37位全球合伙人除了把自己的事情管好,还要高度认同复星的文化,需要补位的时候,就要无条件地参与补位。

  更重要的是,他们要站在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这是对全球合伙人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我们对包括全球合伙人在内的所有复星人的最高要求是:从灵魂深处认可复星的价值观和战略。我们的战略不一定是最容易的或者最正确的,但一定是当下复星要做的事。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选好人、用好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这跟足球比赛有很多相似之处。英冠一个赛季46场球,每一场球的输赢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在这46场球中怎么管理和组织球员?用什么样的战术能赢?这就不是单纯的概率问题了,里面有一定的科学性。

  做商业也是这样,不能完全凭运气。如果你只赌一场球的输赢,你可以赌概率;

  但你如果要赌一个长远的发展,就要按照科学的管理方式,去市场上找最好的球员,去组织他们,聘最好的教练去训练和管理他们,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赢球。

  球场上的红牌不可怕,只要队员的斗志还在,就还能创造赢的机会;

  另外,要有足够的板凳深度(指的是替补阵容或队员的实力),一个球员被红牌罚下,后面的人要跟上。做企业也一样,管理团队如果有人不在状态,就要有人替补上去,否则企业的运作就会受到影响,很难赢球。

image.png

  在选人上,我觉得年轻非常重要。

  四年前,复星管理层的平均年龄是40岁;经过这几年的调整,我们管理层的平均年龄已经降到了35岁。

  很多时候,我情愿给一个经验不是那么充足,但学习力很强的年轻人机会,也不想用一个自以为经验非常充足,却缺乏学习能力的老人。

  整个商业世界是在高度变化中的,这种情况下,你还用以前的老经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瞄准年轻人,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往前冲,这对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有好处。

  我喜欢正能量的人,讨厌祥林嫂那样的人,因为他们总是在抱怨别人的问题。我最不希望看到那种会把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的人,这种人对组织的破坏力非常强。有些员工是来公司解决问题的,而“祥林嫂”们是来公司制造问题的。

  我永远相信,一个人的情商比智商重要,因为很多事情需要用高情商去沟通解决。

  我们希望复星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闭环,就是说你可以站在你的角度,充分利用复星的内外资源,形成对客户的服务闭环。

  数据在自己手里,客户也在自己手里,能够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这是我们对所有经理人的要求。

  我时常会像念经一样跟复星员工说:一定要做对的事,开始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想想这事对不对;其次要做难的事,这个事情如果不难就别做了;

  最后,如果一个事情今天就能做成,也不要做了,做那些需要时间去积累的事情,然后,如果你愿意做,就坚持做下去。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都不要期望哪一天有高人出现告诉你,商业就该这么做,然后你就能做得很好。创业者需要的是在生动的商业实践中不断学习,丰富自我。

image.png

  我自己最喜欢的事就是跟各种人打交道,听他们讲故事,在别人身上我总是可以学到新东西。

  当然,作为管理层一定要知道企业的“边上”和“底上”发生的事,你一定不能被割断了,千万不要因为分层管理就变成了各层管理。

  也不要因为分块管理就变成了割块管理,一旦信息被过滤掉,你看不到全面的东西,就没办法做出正确决策。

  3

  投资逻辑

  公开数据显示,仅在2018年,复星就新增了70个投资项目,其中海外投资项目占到一半以上。即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复星的投资步伐依旧稳健。

  复星一直是两条腿走路:投资+产业运营,一定要把投资能力固化到组织结构里面助推产业发展,也要把产业能力固化到组织结构里面去支持投资。

  复星上市后提出了几个战略优化的方向:一个是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第二个是保险加投资的双轮驱动。

  为了完成战略计划,达到生态系统的服务闭环,复星做了四个方面的进化,其中之一就集中在资金层面。 资金对大家都很重要,永远要记住钱是重要的,钱的来源是重要的。

  复星的全球资金资源整合具有“两条腿走路”的特点,具备了境内外同时融资的能力(包括股权、债券、银行贷款等),即境内融资境内使用、境外融资境外使用。

  同时,复星也通过成立投资基金,聚焦科技前沿行业的最新业态,比如锐正资本专注VC阶段的投资,在北京、上海、硅谷等地都设有办公室,投资一些行业领先企业;而同浩资本则专注于医药和大健康领域的天使投资。

  很多人说,复星给外界的印象是:在全球各地投资。确实,复星做的四个进化中,第一个就是全球化的区域布局。

  我们提出了“Glocal”的概念,即“Global+Local”,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对当地有深刻理解、拥有丰富行业经验、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投资团队,通过这些“老外”助力复星在当地的发展。

  复星曾以10亿欧元收购葡萄牙某保险公司80%的股权,之后便在后者的业务板块中新增了中国业务部门,服务于在欧洲、非洲有业务发展的中国企业,为海外中国人提供专业的保险服务。

  不过,我们在做全球投资的同时,非常注重投资能力的本土化,所以在全球收购了很多在本地非常有能力的核心团队。

  比如,我们在巴西、日本收购了在当地已有10~20年经验的团队,来帮助形成复星的全球化能力,这也是复星在做全球化战略进化中很重要的一块。

  所以,复星从来不是派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到某个国家做投资,我们一定是本土化,一定要打造一个全球化投资的产业能力团队,这是我们要做的。

  很多人都觉得,复星做的,就是单纯的投资。其实不然,在复星的基因中,投资能力是业务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投资绝非我们的目的,它是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高效的方式之一。

  就像复星的大健康产业,如果不能通过投资的方式去发展,复星很难打造今天这个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医药企业。

image.png

  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的是,内生式培育和外延式投资,两者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我认为,当一个企业没有核心能力的时候,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投资控股一个有核心能力的团队和企业。

  当有了这样的企业后,选择就会更多,你可以通过这些企业去进行内生性增长。所以,复星在战略地图中不断进化的还有一个维度,就是内生式培育和外延式投资的双轮驱动,我们一直在努力往这个方向走。

  内生性培育是指重点产业、核心项目要有自我培育的能力,比如复星医药等;而外延式扩张是指以投资为方式寻找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进行横向、纵向的投资并购,比如地中海俱乐部等。

  我们希望通过内生式培育+外延式增长,形成一批在各自行业内数一数二的核心企业,再围绕核心企业形成一个个完整的服务闭环,而这些闭环将成为或大或小的开放生态系统。在整个生态系统里,不同企业之间将相互赋能、驱动、拓展和进化。

  比如,2014年10月,复星透过控股的葡萄牙保险公司完成了对Luz Saude公司的收购,持有其98.4%的权益。

  后者是葡萄牙本地专业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大型集团之一,主要通过八家私人医院、一家公私合营医院、两家长期医疗护理单位,为老人提供日间托管服务,很好地将保险和医疗业务结合到一切,实现了1+1>2的效果。

  当然,复星也利用自身的优势去赋能投资企业。我尤其想和大家分享通过赋能的方式,改善被投企业运营能力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需要通过赋能去改善运营能力的项目往往有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同时也有着鲜明的优势。复星利用自身深厚的产业积累,主动赋能、弥补缺点、解决问题、发挥优势,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价值。

image.png

  例如,2018年,复星支持旗下的意大利高端男装品牌Caruso重塑企业战略、优化产品和成本结构、调整零售门店、开拓海外市场等措施,使Caruso的运营能力得到了大幅改善。

  这就是复星提出的“深度产业运营+产业投资”,不敢说这是企业成功的唯一法门,但这正是复星独特的战略,我们敢于投资、善于投资,但所有的投资,必将服务于产业。

  正是出于这一目的,衡量复星投资的好坏就产生了两方面标准:一方面,我们要评估项目的投资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评估投资对复星已有产业的协同价值,我们要评估新项目在投资之后,与复星生态系统、已有产业的整合和梳理。这些都是我们投资决策时的关键环节之一。


1250{{total}}

相关文章

评论

  • 网友说:{{el.time}}
    {{el.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