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 高维学堂|刘玖锋:1号找人官-创始人的战略性人才聘用课【深圳13期】

    组织&人才/刘玖锋 报名:5/42
  • 高维学堂|“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型组织[上海102期]

    组织&人才/蒋伟良 报名:36/80
  • 高维学堂|余章荣:超级门店与流程再造—构建高效流程,助力业绩增长【广州38期】

    餐饮课/余章荣 报名:2/42
  • 高维学堂|刘振宇:餐饮股权动态合伙制—从单店到多店,股权助裂变【5期】

    餐饮课/刘振宇 报名:1/42
  • 高维学堂|刘绍荣:战略设计总纲课-开启新战略,领跑新周期【深圳12期】

    战略&业务/刘绍荣 报名:22/42
  • 高维学堂|崔建中:B2B策略销售-科学定策略,大幅提升赢单率【深圳37期】

    战略&业务/崔建中 报名:40/42
  • 高维学堂丨张静:特许加盟-法律风控课—建立加盟风险管控与品牌保护双体系(餐饮行业)【上海1期】

    餐饮课/张静 报名:15/42
  • 高维学堂|卞志汉《科学分钱——破解企业激励难题》[深圳121期]

    组织&人才/卞志汉 报名:8/42
  • 高维学堂|张鹏:结构性经营优化-3层业务检视,驱动现金利润双增长【深圳13期】

    战略&业务/张鹏 报名:20/42
  • 高维学堂|季益祥:教练式领导力—把每位员工带成干将[广州92期]

    组织&人才/季益祥 报名:13/42
  • 高维学堂|刘晴:外卖盈利模型重塑(连锁企业)—重塑外卖模型,实现利润倍增【深圳5期】

    餐饮课/刘晴 报名:1/42
  • 高维学堂丨高上:供应链管理-如何实现快交付高周转【上海38期】

    战略&业务/高上 报名:3/42
  • 高维学堂|赵建光:餐饮业财融合驱动盈利增长—构建经营数据决策体系,打造高盈利业务增长点【上海7期】

    餐饮课/赵建光 报名:6/42
  • 高维学堂|郭嘉:极简项目管理—创业公司也适用的高效落地法[杭州75期]

    内控赋能/郭嘉 报名:15/42
  • 高维学堂|陈勇:超级转化率-团队训战班【深圳22期】

    战略&业务/陈勇 报名:1/7
  • 高维学堂|罗毅:做对股权激励-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拼,一起赢【深圳3期】

    内控赋能/罗毅 报名:1/36
  • 高维学堂|北北:高复购产品矩阵与菜单体系—系统思维做产品,长效盈利高增长【深圳20期】

    餐饮课/北北 报名:2/42
  • 高维学堂|超级门店:1店5开新模型【深圳首期】

    战略&业务/狮明亮 报名:9/10
  • 高维学堂|刘红革:产品开发管理IPD-从客户需求到产品成功[上海46期]

    战略&业务/刘红革 报名:3/42
  • 高维学堂|于学航:人人都是自己的CEO-激活团队,成果翻倍【深圳13期】

    组织&人才/于学航 报名:28/42
  • 高维学堂|李宜蓓:餐饮线上营销与爆品打造-解锁流量变现新招式【北京8期】

    餐饮课/李宜蓓 报名:0/42
  • 高维学堂丨蒋伟良:组织设计总纲课-冲锋导向的组织与人才建设[北京16期]

    组织&人才/蒋伟良 报名:19/60
  • 高维学堂|卞志汉:科学分钱(餐饮版)—把钱分对,激活团队【上海5期】

    餐饮课/卞志汉 报名:1/42
  • 高维学堂|汪瀛:业务领先战略-找到战略机会点,构建战略控制点【上海40期】

    战略&业务/汪瀛 报名:28/42
  • 高维学堂|徐薇:财务BP能力提升-业财融合助力盈利管理【广州11期】

    组织&人才/徐薇 报名:31/42
  • 高维学堂|阿里大政委欧德张:做实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深圳83期]

    组织&人才/欧德张 报名:19/42
  • 高维学堂丨Ronnie 陈陶琦:品牌投放策略-消费品从1到10的科学营销传播【上海28期】

    战略&业务/陈陶琦 报名:15/42
  • 高维学堂 | Barry 祝鹏程:卓越经营者-找准经营发力点,实现破局式增长【深圳28期】

    战略&业务/祝鹏程 报名:15/42
  • 高维学堂|张雷:跨境爆品打造-跨境系列课【广州16期】

    战略&业务/张雷 报名:13/42
  • 高维学堂|创始人财务进阶—打造支撑战略、业务的财务能力[上海60期]

    内控赋能/徐薇 报名:15/42
  • 高维学堂丨袁园:OGSM业务规划与执行-一页纸打通战略到个人绩效「广州67期」

    战略&业务/袁园 报名:22/42
  • 高维学堂丨韩雨廷:特许加盟-商业模式课—从模式成功到体系成功,打造万店连锁路径(餐饮行业)【上海5期】

    餐饮课/韩雨廷 报名:20/42
  • 高维学堂|汤君健:高增长团队打造——构建“特战小队”,打赢业务攻坚战【郑州58期】

    组织&人才/汤君健 报名:24/42
  • 高维学堂|郭春鹏:餐饮私域会员增长实战课—从“流量”变“留量”,让“回头客”持续复购【北京11期】

    餐饮课/郭春鹏 报名:0/42
  • 高维学堂|高上:需求预测管理&库存管控【上海27期】

    战略&业务/高上 报名:1/7
  • 高维学堂|袁园:OGSM战略拆解 —— 将战略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年度计划 【北京6期】

    战略&业务/袁园 报名:1/7
  • 高维学堂|祝鹏程:月度经营分析会-直击问题、找准抓手,集中力量打胜战!【深圳33期】

    战略&业务/祝鹏程 报名:20/42
  • 高维学堂丨袁嘉骏:全员短视频营销-餐饮行业【全国12期】

    餐饮课/袁嘉骏 报名:0/42
  • 高维学堂|赵建光:科学调优单店模型—用三维数据模型构建可复制的单店盈利公式【2期】

    餐饮课/赵建光 报名:1/48
  • 高维学堂|升级定位与品牌战略-全套品牌打法,瞄准品类第一[深圳68期]

    战略&业务/冯卫东 报名:50/50
  • 高维学堂|殷海龙:美团点评-门店差异化营销打法—四类门店精准适配,实现营销效果最大化【北京2期】

    餐饮课/殷海龙 报名:1/48
  • 高维学堂丨崔建中:高效拜访-用一半时间,赢两倍订单【深圳9期】

    战略&业务/崔建中 报名:10/42
  • 高维学堂|科叔:AI与用户研究实战-利用人工智能快速实现产品差异化创新[深圳21期]

    战略&业务/科叔 报名:7/42
  • 高维学堂|赵传书:打造竞争领先型餐饮供应链—灵活应对变化 快速响应需求【深圳10期】

    餐饮课/赵传书 报名:5/42
  • 高维学堂 | 超级面试官 -创始人高管的面试课【深圳31期】

    组织&人才/川老师 报名:29/42
  • 高维学堂丨崔建中:销售业绩管理-让关键销售行为对准业绩增长 【上海26期】

    战略&业务/崔建中 报名:6/42
  • 高维学堂|郭嘉:战略级项目管理-让战略落地,实现收益[北京6期]

    组织&人才/郭嘉 报名:4/42

百亿萨莉亚:低价低毛利,很旺很赚钱!

原创 2025-08-28高维学堂

640.png

►高维君说: 
商业的本质,从来都是“先创造价值,再分享价值”。

作 者 | 堀埜一成 [日] 

来 源 | 本文摘编自机械工业出版社书籍《萨莉亚经营术》


当你在商场路过萨莉亚,看着菜单上15元的意面、20元的披萨,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食材、租金、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当下,这家店凭什么能做到“低价还盈利”?


当餐饮老板们抱怨“行业内卷到没利润”,当创业者纠结“小生意如何突破扩张瓶颈”,当职场人困惑“跨界如何站稳脚跟”,《萨莉亚经营术》或许能给出答案。


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全是能直接“抄作业”的实战智慧:


从“食材当天必须售罄”的供应链细节,到“员工一人多岗”的人才培养体系,再到“老板如何放心放权”的管理心法,每一页都藏着穿越经营迷雾的钥匙。


萨莉亚前社长堀埜一成——一个非餐饮科班出身的“门外汉”。


他用10年时间,将一家深陷创始人“一言堂”、管理近乎真空的意大利风格小餐馆,打造成年均接待顾客超两亿人次的跨国连锁帝国。


01


拆解萨莉亚经营术


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增田宗昭的“人性尺度”、大前研一的“战略思考”,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


日本经营思想独特魅力在于
:它们没有美国管理学大部头的理论丛林,却像精巧的“枯山水”,在方寸之间勾勒出商业运营的筋骨与灵魂。


1. 创业者的“成长痛点”


很多小老板都有这样的经历:开第一家店时顺风顺水,开第二家就手忙脚乱,第三家直接亏损,根源在于“靠人治而非系统治”。


萨莉亚早期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创始人一个人决定菜单、定价、开分店,员工全凭“老板说啥就做啥”。


但当规模扩大到几十家店时,这套模式彻底失灵——老板精力有限,员工无所适从,分店越开越亏。


堀埜一成接手后,用一套“反常识”的系统解法破局: 


① 他给每道菜写“说明书”


招牌意面从“水开后煮8分钟”到“番茄酱搅拌17下”,甚至“装盘时面条绕3圈”都标注清楚,连“转身拿盘子”都算5秒成本,让新人也能精准复刻; 


② 他搭建数字化供应链


每天晚上各门店上报次日预估客流,总部据此计算“土豆50斤、番茄30斤”,凌晨3点配送到店,没卖完的要么做员工餐、要么捐赠,绝不隔夜。


这套系统让食材损耗率从15%降到3%,每年省下的钱够开10家新店;


③ 他设计“三层决策体系”


a:店长能决定“多进10份薯条”,但要遵守“成本不超营收30%”的红线;


b:区域经理能主导“3公里内的促销”,但需用客流数据证明结果;


c:总部只抓“新市场开拓”等大事,决策前必须看3个月调研数据。


2. “低价如何盈利”的终极命题


餐饮行业有个共识:“高毛利才能活下去。”


但萨莉亚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同行意面卖30元,毛利60%;萨莉亚卖15元,毛利仅40%,却靠“多卖”实现总利润反超。


正垣泰彦在书中道破本质:“顾客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值’——15元的意面只要比20元的更好吃,就是赢。”


为了实现“低价不低质”,萨莉亚做了一系列“反常识”的取舍: 


不做网红营销,省下的钱用来提升食材品质——比如用比国产贵30%的进口芝士,顾客吃得出来;  


不搞复杂的会员体系,因为“管理会员的成本,不如直接让利给顾客”;


门店装修极简:白墙+塑料桌椅,“顾客是来吃饭,不是来住酒店的,没必要为装修买单”;  


选址只选商场二楼或地下一层,租金比一楼低50%,但靠“低价+高客流”让商场愿意让利。  


3. “普通人”的进阶逻辑


堀埜一成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跨界逆袭指南”。


他从家电销售跨行到餐饮时,连“意面和通心粉的区别”都不知道,却靠3个“笨办法”站稳脚跟:


a:每天下班后留1个小时跟厨师学做菜,记了3本笔记,如今闭着眼能说出“每种面的最佳煮制时间”;  


b:伪装成顾客去同行门店“找茬”,看人家怎么处理投诉,整理成“应对话术手册”;


c:蹲在门店门口数客流,算“哪个时段人最多”“顾客平均停留多久”,用数据优化排班表。  


堀埜一成:“职场里的‘铁饭碗’,不是稳定的工作,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正是普通人最该学的:把小事做到超出预期,机会自然会来。


acfb589f72ed8b2489b21cba59221247.png

02


深度拆解:

萨莉亚的“系统跃迁”之路


萨莉亚的十年蜕变,本质是一场“从人治到系统治”的革命。


从一家“老板拍脑袋决策”的小店,到年客两亿的跨国集团,它的每一步都踩中了“企业成长的密码”。


1. 破局:从“草莽管理”到“标准可复制”


萨莉亚早期最大的问题,是“经验锁在老板的脑子里”。


比如采购,老板今天觉得“土豆便宜”就多买,明天忘了用就烂在仓库;比如做菜,老员工凭手感放盐,新人做出来的味道天差地别。


正垣泰彦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模糊的经验变成清晰的标准”:


① 菜品标准化:让“厨师灵感”变成“流水线作业”  


萨莉亚的每道菜都有“傻瓜式说明书”。以经典的奶油蘑菇汤为例: 


食材:蘑菇200克(直径3-5厘米)、淡奶油100毫升(脂肪含量35%)、黄油20克(必须是发酵型);  


步骤:蘑菇切0.5厘米薄片,黄油融化后小火炒30秒,加蘑菇翻炒1分钟,倒入500毫升热水(水温95℃),加1.5克盐、0.8克黑胡椒,大火煮3分钟,转小火加奶油搅拌17下,关火前30秒撒两克欧芹碎;  


时间:从备料到出锅,必须控制在8分20秒内,“多10秒会影响口感,少10秒味道不够”。 


有人质疑“标准化会让食物失去灵魂”,堀埜一成反驳:“顾客来萨莉亚,不是为了吃‘厨师的灵感’,而是为了‘每次来都一个味、一个价’。”


这套标准让萨莉亚的新员工培训周期从3个月缩到1个月,出错率降了70%。


② 供应链革命:从“盲目采购”到“精准匹配”


食材损耗是餐饮的“隐形杀手”。萨莉亚早期因“采购凭感觉”,损耗率高达15%,相当于每天扔掉10家店的食材。


堀埜一成花3年搭建了一套“数字化供应链系统”,核心是“当天食材当天毕”:  


每晚8点,各门店通过系统上报次日预估客流(需参考前3周同期数据+天气情况);  


总部根据“客流×人均消费×菜品占比”计算食材量,比如“预计500客流,20%点意面,需准备100份意面的食材”;  


凌晨3点,中央厨房按“门店-品类-数量”分装,冷链车配送到店,全程温度监控(0-4℃);  


晚上闭店前1小时,系统自动提醒“剩余食材量”,能做成员工餐的立刻处理,其余捐赠给公益组织,绝不隔夜。


这套系统让萨莉亚的食材成本降到营收的30%(同行平均40%),每年省下的钱够开10家新店。


2. 放权:从“老板一言堂”到“人人能做主”


创始人对萨莉亚感情极深,一开始什么都想管。有次堀埜一成做好新店方案,却因创始人“觉得门头颜色不好看”被否。


他意识到:“再厉害的老板也有认知盲区,必须学会放权——但放权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给框架、给工具。”


① 用“试错基金”打破“不敢决策”的僵局


为了让管理层敢做事,萨莉亚给每个区域经理每年5万元“试错基金”:可以用来测试新想法(比如卖限定款饮品),亏了不用担责,但必须写“失败报告”。第一年就有惊喜:


东京某店长用这笔钱搞“周二学生日”,凭学生证送小份薯条,让门店客流涨了20%,这个做法后来在全国推广;


大阪某区域经理测试“扫码点单”,发现“减少服务员30%工作量”,直接推动总部全店上线。 


堀埜一成说:“试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怕错而不做。5万元买一个‘能复制的经验’,太值了。”


② 用“数据仪表盘”让决策有依据


萨莉亚的每个门店都有一块“实时数据屏”,显示: 


今日客流(对比昨日/上周同期);  


食材损耗率(当前3.2%,警戒线5%);  


员工人效(每人服务多少桌,目标是15桌/小时); 


重点菜品销量(比如“奶油意面今天卖了80份,占比18%”)。


店长能随时调数据,比如发现“12点-13点客流高峰,服务员忙不过来”,可临时申请加派两人,但需在系统备注“预计多接10桌,营收增加500元”。


区域经理看到“某门店连续3天损耗率超4%”,会立刻介入检查“是不是采购量算错了”。 


这套机制让“拍脑袋决策”彻底消失。


正垣泰彦向创始人汇报时,永远准备“3个方案+数据对比”:比如“要不要进中国市场”?


他算了上海、北京、广州的租金、人工、食材成本,甚至蹲点看“当地人中午最爱吃什么”。


最后创始人只说:“你算得比我细,听你的。”


3. 聚人:从“员工打工”到“员工当主人”


餐饮行业留不住人,不是因为钱少,而是因为“看不到头”。正垣泰彦做了两件事,让萨莉亚的员工流失率比同行低一半。


① “一人多岗”:给员工“成长的梯子”  


新人入职先学“服务员+收银+简单后厨”,3个月能独立顶班;干满1年学“库存管理+客户投诉处理”;干满3年有机会去总部“店长培训营”。


有个从农村来的小姑娘,一开始连收银机都不会用,3年后成了上海某门店的店长,管理20多人。


堀埜一成说:“她不是天生会管理,是我们给了她‘边干边学’的机会。” 


萨莉亚的工资公式也很特别:“基础工资+技能补贴”。


会做5道菜的服务员,比只会两道菜的每月多拿800元;能独立处理投诉的,再加500元。“员工知道‘多学一点就能多赚一点’,自然有动力。”


② “透明化晋升”:让努力有方向 


萨莉亚内网实时更新“空缺岗位表”: 


东京新宿店缺店长1名,要求“所在门店顾客好评率超90%,员工满意度超80%”; 


华东区域缺供应链主管1名,要求“能独立优化3个以上门店的采购流程”。  


有个厨师因“连续6个月后厨零投诉”,被破格提拔为区域经理。


堀埜一成解释:“我们不看学历,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甚至员工餐都暗藏心思——每天两荤一素,比写字楼外卖还好,“员工吃得开心,才会对顾客笑啊。”


03


经营管理的深度思考:

从萨莉亚看“大经营观”的实践逻辑


萨莉亚的成功,绝非偶然的“低价策略”,而是一套“大经营观”的完整落地。


这种“大经营观”源自日本对“经营”(Business)与“管理”(Administration)的清晰界定——前者聚焦“做对的事”(市场洞察、价值创造、战略布局),后者聚焦“把事做对”(效率提升、流程优化、内部管控)


萨莉亚用10年证明:脱离“经营”的“管理”,终将陷入“效率陷阱”;唯有两者协同,才能支撑企业穿越周期。


1. 经营的本质是“价值创造”,而非“内部管控”


管理学诞生于美国,强调“Management”的大概念(涵盖经营与管理),但在日本的实践中,“经营”与“管理”被明确区隔。


中国引入日本管理思想时,常简化为狭义的“管理”(内部管控),导致很多企业“精于效率提升,却疏于价值创造”。


比如某连锁餐饮花3年优化收银流程,让结账时间从2分钟缩到1分钟,却因菜品十年未更新,顾客越来越少。


萨莉亚的破局点正在于:先明确“创造什么价值”,再用管理手段实现价值。  


它的核心价值是“极致性价比”(顾客用最少的钱吃到满意的餐食),所有管理动作都围绕这一价值展开;


供应链优化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用更低的成本保证食材新鲜”;


员工一人多岗不是为了“裁员”,而是为了“用更少的人提供更及时的服务”;  


标准化不是为了“省事儿”,而是为了“让顾客每次来都能获得一致的价值体验”。  


企业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曾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经营是‘做正确的事’。如果方向错了,效率越高,错得越远。”


萨莉亚的菜单迭代就是典型案例:它每年会下架10%的菜品,但不是因为“卖得不好”,而是因为“无法在低价下保证品质”。


比如,某年想推出“松露意面”,但核算后发现“要卖到40元才能保本”,不符合“极致性价比”的定位,最终放弃。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经营的战略定力。


2. 萨莉亚如何让“系统”替代“个人”


从“人治”到“系统治”,不是简单的“制定制度”,而是一套相互咬合的“系统生态”。


萨莉亚的系统构建有7根支柱,缺一不可。这7根支柱的协同,让萨莉亚的系统具备“自进化能力”:


比如某门店发现“扫码点单能提升效率”(数据驱动),区域经理用试错基金推广(授权赋能),总部评估后全店上线(战略聚焦),同时更新服务流程手册(流程再造)


整个过程无需CEO干预,系统自身就能完成优化。


3. 顾客与员工,才是系统的“源代码”


萨莉亚的系统再精密,也离不开“人”这个核心——顾客是价值的终点,员工是价值的载体。这种“人本主义”不是道德高调,而是商业规律的必然。


① 对顾客:“没有挣钱的想法”背后的价值逻辑  


堀埜一成反复强调:“萨莉亚没有挣钱的想法,只有把价值做足的想法。” 这种“反功利”的背后,是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利润是价值创造的副产品。


为了让顾客“吃得值”,萨莉亚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比如意面用“杜兰小麦”(成本比普通小麦高20%,但更筋道),番茄酱用“成熟度80%以上的番茄”(比未成熟的甜1.5度); 


为了让顾客“吃得方便”,它的门店选址优先“地铁口+商场负一楼”(交通便利),出餐时间控制在“点单后3分钟内”(比同行快50%);  


为了让顾客“吃得放心”,它在门店公示“食材来源+检测报告”,甚至允许顾客参观后厨。  


这种“偏执”带来的结果是:萨莉亚的顾客复购率高达65%(同行平均40%),而复购率每提升10%,利润就能增长25%。


② 对员工:“追求双重幸福”的激励艺术


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哲学强调“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萨莉亚将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 


物质层面:“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钱”——虽然工作量增加,但收入比同行高20%;每年给优秀员工发“家庭旅游基金”,让家人共享成果; 


精神层面:透明的晋升通道(厨师能当区域经理)、尊重一线意见(店长可提菜单建议)、失败包容(试错基金不追责)——让员工觉得“被重视、有奔头”。 


员工满意度直接转化为顾客体验:萨莉亚的员工主动服务率比如主动加水、询问口味)达80%(同行平均50%),而顾客满意度每提升1分,客流就能增长3%。


正垣泰彦总结:“你对员工的方式,最终会变成员工对顾客的方式。”


4. 穿越周期的能力:系统如何抵御“黑天鹅”?


2020年疫情对餐饮业是“毁灭性打击”,但萨莉亚却实现了“逆增长”——当年客流虽降15%,但利润仅降5%,远好于同行的“平均亏损30%”。


这背后,正是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供应链的韧性:疫情期间物流受阻,萨莉亚的中央厨房立刻启动“区域内调拨”,比如上海门店缺的食材从苏州仓库调,保证70%门店正常营业;


成本的弹性:通过“减少SKU(从50种缩到30种)+优化排班(根据客流调整员工到岗时间)”,将人工成本从20%降到18%;  


决策的敏捷性:区域经理根据“周边小区封闭”的情况,快速推出“3公里内无接触配送”,弥补堂食损失;  


文化的凝聚力:员工主动提出“降薪10%共渡难关”(后来总部拒绝,改为“疫情后补发自提”),保证了团队稳定。  


堀埜一成说:“系统的终极价值,不是在顺境中加速,而是在逆境中保底。”


这套能穿越周期的系统,本质是“顾客价值导向+高效协同能力+员工凝聚力”的复合体——前者保证方向不偏,中者保证效率不降,后者保证执行不垮。

04

不同身份的人,

能从书里挖到什么宝?


1. 餐饮创业者:低成本扩张的“实操手册”


餐饮行业有个魔咒:“年营收过千万就卡壳”,因为规模扩大后成本会失控。萨莉亚年营收超百亿元的秘密,藏在一个“成本公式”里: 


利润=(客单价-食材成本-人工成本-租金)×客流。‍‍


3278cb152a3db81483b320b6539bf695.png


堀埜一成的解法是:


客单价:不追高,只定“比同行低30%”,靠“多卖”赚钱(单店日均客流是同类餐厅的两倍);  


食材成本:通过“集中采购+标准化”降到30%(同行平均40%);  


人工成本:一人多岗,“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钱”,控制在20%(同行平均25%); 


选址:只选“商场二楼或地下一层”,租金比一楼低50%,但用“高客流”让商场让利。  


可立即落地的3个动作: 


算清“食材损耗率”:今晚盘点剩余食材,算“(采购量-销售量)÷采购量”,目标是降到5%以内;  


优化“服务员动线”:让员工从“绕桌走”变成“直线走”,每天至少多接10桌; 


测试“一人多岗”:让厨师在非高峰时段帮忙收银,人工成本能降10%。 


2. 企业管理者:从“带团队”到“建系统”的指南


堀埜一成的经历证明:“管理不是‘我命令你’,而是‘我懂你’。”


他刚入职时发现后厨员工总偷懒,他没有因此批评人,而是蹲在后厨洗了一个月盘子,终于明白“水槽太高,弯腰太累”,调低10厘米后效率涨了15%。


管理心法3则:


向上管理:给老板“3个方案+数据”,而非“一个请示”。比如想推“自助点餐机”,先在一家店试点,算好“用机器后服务员能多服务30%客人”,用数据说服老板;  


向下赋能:明确“目标+资源”。告诉员工“这个月客流要涨10%”,同时给“试错基金”“培训手册”,让他知道“怎么做”;  


处理冲突:用“目标共识”替代“评理”。两个店长抢供应链资源时,让他们写“拿到资源后如何让利润涨20%”,最后发现“合作能涨30%”,自然化解矛盾。  


3. 职场人:把小事做到极致的“进阶密码”


堀埜一成说:“职场里没有‘小事’,只有‘没做好的事’。” 他跨界时做的3件事,普通人也能复制:  


记“问题手册”:遇到“顾客投诉意面太咸”,回来后记录“原因+解决方案”,积累成“应对指南”;  


算“数据账”:蹲点数客流,发现“18点-20点人最多”,据此调整排班,让员工在高峰时段“全员在岗”;  


做“超预期”:给报销流程加“常见问题清单”,让同事少跑冤枉路,这种“把小事做到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05


萨莉亚的底层逻辑:

所有伟大的公司,

都始于“想明白为什么而做”


堀埜一成:“萨莉亚从不想当‘行业第一’,只想让‘普通人能花少钱吃好饭’。” 这种“不功利的初心”,反而让它走得更远。


疫情期间,很多餐厅涨价,萨莉亚却推出“10元套餐”,短期利润降了,但顾客更认这个牌子,疫情后客流比之前涨了40%。


这像极了稻盛和夫的“利他哲学”——接手日航时不想着“怎么赚钱”,而是“怎么让员工有饭吃,怎么让乘客满意”,结果日航起死回生。


商业的本质,从来都是“先创造价值,再分享价值”。


萨莉亚的故事告诉我们: 


系统比人靠谱,但人比系统重要——标准化是骨架,员工的执行力是血肉;


利润不是目标,而是结果——把“顾客价值”做到极致,利润自然会来;


成长的密码,藏在“重复做的小事里”——一道菜的标准、一次供应链的优化、一个员工的成长,终会积累成跨越周期的力量。


▼关于企业经营,如果有疑问,
欢迎你加入高维学堂经营者学习社区,
22门经营精品课、10000+经营者正等着你!

640 (1).jpg

▲点击图片,即刻了解“CEO进阶卡”详情



29{{total}}

相关文章

评论

  • 网友说:{{el.time}}
    {{el.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