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股权,各位企业家和创始人,包括高管、核心骨干员工,应该都不陌生,甚至认为相当熟悉,毕竟事关公司控制归属、自身利益、未来,但从今天开始,科学创业派可能会持续刷新你对股权的认知,从找合伙人到找天使投资,从初期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到股权融资,从组织内激励到组织外激励,一一道来,欢迎关注。
绩效指标设计不同,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很多公司不敢搞绩效管理,特别是不敢强挂钩的原因。
华为的流程型组织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企业都在倡导以客户为中心,但他们往往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怎么判断?如果你的企业出现以下5个问题的任何一个,那就得注意了。
IBM和华为都因为流程型组织变革而从危机中发展壮大,其中IBM通过流程再造,减少了90%的作业活动。在本篇文章中,作者通过IBM和华为的案例,告诉你流程型组织的三种变革方法。
任正非说:华为的管理目标是流程型组织建设。但华为从野蛮生长到实现高效管理的流程型组织的变革之路走得并不容易,也曾备受质疑。但在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下,最终凤凰磐涅,企业营收从当初200亿发展到5000亿。蒋伟良博士是前华为技术流程与变革副总监,是华为组织变革的亲历者,由他来为大家讲解华为的流程型组织变革,自有其独到之处。
上个世纪末,很多大企业走向衰退,IBM和华为都曾濒临死亡边缘。后来,IBM利用迈克尔·哈默的思想进行组织变革,短短4年获得重生,这给华为带来巨大震惊,也是华为流程型组织变革的起因。 华为的流程型组织变革来源于迈克尔·哈默的流程再造理论。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个背景。
定位理论的第二大贡献是提出“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消费者关心的问出口的是品牌名而非企业名。一旦意识这一点,就应该清楚企业战略和品牌战略不是一回事,现实中很多企业从来没有把这二者分开过,认为企业战略就是品牌战略,从而踩了很多坑,甚至消失不见。
看完今天的文章后,定位理论三大贡献就讲完了——竞争的终极战场是顾客心智、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品牌是品类或特性的代表。接下来会对品牌这个概念进行抽丝剥茧的拆解。在此之前,还是先来了解下到底什么是品牌,怀旧一有些曾经响当当的品牌为啥越走越远了。
竞争是企业常态,拼产品好坏拼渠道优劣,这些都是战场没错,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竞争的终极战场——顾客大脑、顾客心智,因此在战略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在产能极度过剩产品极度丰富的移动互联时代,价格和渠道优势朝不保夕,必须要想办法占领顾客心智。
常听说“聚焦”、“专注”,你真得了解背后的逻辑与含义吗?理论好比是数学公式,大家都能背下来,可是解题的时候,什么时候用、用哪个、用了之后还要有什么步骤,都关系到最后能否求得正确答案,经营企业也如此。
互联网时代,赢得用户就是王道。如何赢得用户,也是每个企业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目前的资讯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经验学说,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另外一种视角,为你打造商业模式设计的绝密锦囊。
用户关系是企业最核心的任务。我们都说,“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在看似幽默的背后,道出多少企业的无奈。但是,这可能是因为你用错了方法。本文作者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教你如何打造长期、持续的信任关系,为你描绘一张通往打造用户关系的路线图。
企业家都特别爱学习,也特别容易陷入学习的焦虑中。近年来,商业模式学习成为了一种潮流,但为什么学习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本文作者认为,商业模式思维是跳出企业看企业,通过设计的视角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可以减少90%以上的不必要的犯错。
商业模式的切入点是交易结构的优化和设计,而交易结构的设计主要从四个维度着手:跟谁交易、交易什么、怎么交易以及如何定价。这四个维度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商业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商业模式的优化和设计也是从这四个维度切入。本文通过四个案例,说明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逻辑。
商业模式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在这个言必称商业模式的时代,如果你说不上几句,那就OUT了。商业模式又如此陌生,一旦运用到自己企业上,又觉得千头万绪,无从下手。 林桂平深耕商业模式十年,既是理论派,又是实干家。他的商业模式理论体系跳出从企业看企业的思维,用设计的视角,为你勾勒进化商业模式的可行路径图:从交易结构切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增长。最终,对外设计指数级增长的新盈利模式;对内设计以交易代替管理的赋能型组织。在这里,我们将为你一一呈现。
很多人都觉得,商业模式是一个很宏观的命题,我们天天讲商业模式、讲商业模式创新,但是一旦运用起来又觉得无从下手。本文作者煞费苦心,不仅为大家梳理了商业模式设计的三大维度,还贴心地指出了16种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精益产品创新第一篇总结了传统行业面临的三大生死劫。不过但凡是劫难,也总有渡劫之招,如果真正能理解互联网+的本质与核心,并且主动去拥抱它,也许,痛苦之后是更好的明天。
大家都知道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但实际上从制造产品到运营产品的路上,许多人还是迷失了方向,或者错达了终点。产品生产出来,卖给用户,做好售后,是最普遍的现状。却远远不够。
很多人都说现在取悦用户太难,实际上用户的需求从来都很朴素,以前那么多年买东西,都只能停留在最表层的“使用”层面,现在终于有机会放飞自我,走向本真的“体验”层面,凭什么说我们难搞?是你们out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