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2025-11-25高维学堂
►高维君说: 绩效的核心,首先是创造价值,其次才是评估价值。只有当战略、业务、任务、协同这一串都被打通,绩效才有资格真正去“对齐战略”,而不是成为一套自成一体的管理游戏。 真正决定一家企业能走多远的,不是漂亮的战略,而是战略能解码成看得见的路、摸得着的任务、协同得起来的组织,再用绩效把这条因果链守住。今天这篇文章,一定能为你的战略构思提供参考。 作 者 | 杨冰 来 源 | 高维学堂(ID:gaoweixuetang) 这几年,我陪不少企业做战略项目,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们战略都挺清楚的,就是落不下去。”再往下聊两句,你会发现所谓“战略清楚”,往往就是几句结果型口号——“明年 10 个亿”、“三年要翻一番、”“力争行业前三”。 这些话听上去很振奋,但对组织来说,只是一个更大的愿望清单。 我想先把一个残酷的事实讲清楚:战略本身从来不缺,缺的是“战略到行动之间的那条因果链”。真正拖垮一家公司的,不是战略会议上没想清楚“要什么结果”,而是会后没人把“凭什么能拿到这个结果”讲明白,更没人把这条逻辑拆成一段段可执行的路。 所以,当我们谈“战略解码”的时候,解的不是几句漂亮的话,而是三件非常具体的事: 第一,把战略从“结果愿望”拉回“因果链条”; 第二,把机会点变成能听得懂、打得出来的业务打法; 第三,用三层解码、三场关键会议,把战略扎到协同和绩效里。下面我就沿着这三步往下聊。 01 先把这件事想明白: 战略不是欲望,而是因果链 很多企业做年度规划的方式,大致是这样的:老板先定一个“振奋人心”的数字,然后往下层层分解,各个部门再对照着去拆自己的 KPI。 表格一摊开,行行列列都很整齐:销售额多少、门店数多少、投放多少、活动多少,看上去目标非常“科学”。 问题出在哪?在于这些数字之间,并没有被一条清晰的因果逻辑串起来。 你会看到这样的对话:销售说“只要给我更多预算,我就能多拿一点”;市场说“只要品牌能打出去,转化总会来的”;产品说“只要再多给我们一点时间,明年一定会更好”。每个人都没错,但整个组织是散的——像几根各自往前拱的竹竿,而不是被一条绳拧在一起。 在很多公司的战略文档里,这种“散”有非常具象的呈现——通篇全是目标。 - 公司层面写的是“明年做到 10 个亿” - 往下一层是“渠道 A 5 个亿、渠道 B 3 个亿、渠道 C 2 个亿” - 再往下是“品牌要做多少场活动、投多少预算”、“产品要开发多少个新品”、“人力要上线多少个项目”...... 看上去每一行都很有道理,但你仔细一翻,会发现几乎找不到一句话,是在回答:这些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更典型的一幕,往往出现在年中或年末的复盘会上。销售说:之所以没有完成业绩,是因为新品上市太慢;产品部拿出自己的 KPI,说产品矩阵、价格体系、IPD 全部按计划完成了,上市节奏拖慢是因为采购打样效率太低;采购部再拿出一套 KPI,证明自己的及时率、降本、质量和供应商管理都达标了,只是因为前端需求老在变。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部门都能用专业语言证明“我没问题”、“我的 KPI 都完成了”,但公司整体目标就是没达成。表面上大家都很努力,实质上是在各自为自己的那一摊业务负责,而不是为同一条战略战役负责。 我一直强调,战略不是结果导向,而是因果导向。“明年要做到 10 个亿”只是一个结果,那到底是什么因,支撑着这个结果?是单价提升?是复购提高?是客群扩展?是渠道渗透?还是产品结构调整?背后还有多少前提条件?这些如果不说透,所谓“解码”就会变成一场大型“许愿大会”。 真正健康的战略闭环,其实就三件事: 第一,规划,回答“去哪儿”。我要在三年里站到哪个位置,我选的是哪条赛道、哪个细分市场? 第二,解码,回答“怎么去”。我是要打存量的效率战,还是打增量的突破战?选择什么路径和打法? 第三,执行与修正,回答“在路上怎么打、怎么调整”。当外部环境变化、假设被证伪的时候,我怎么办? 很多公司恰恰卡在中间这一环:目标说清了,路没拆明白。于是大家就只剩下一种做法——“用力气补逻辑”,靠加班、靠多干,试图弥补前面没有想清楚的问题。短期也许还能靠人顶上去,到了一个规模,就会感觉怎么都不够用:钱不够、人不够、时间不够。 所以,对于真正想把战略落下去的企业来说,第一步不是再去换一套“更酷的战略话术”,而是老老实实回到一个问题上:我要的这个结果,背后的那几条关键因果链,究竟是什么?这条链讲不清,任何“解码动作”都只是在做表面文章。 02 解码的起点不是写 KPI,而是“解业务” 那因果链讲清楚之后,解码从哪里开始?我的经验是,解码的第一步不是写部门指标,而是“解业务”——把增长机会变成一条条能听懂、能执行的业务打法。 举个常见的场景。很多公司会说:“我们要做第二增长曲线”、“我们要打开新客群”。听上去没错,但如果你问一句:好,那你这条业务线具体怎么打?客户是谁?买点是什么?产品怎么设计? 很多团队就会开始含糊:“先做做看”、“先把东西堆上去试试”、“看市场反馈再迭代”。这不是在做战略解码,而是在赌运气。 我习惯跟团队用一套很朴素的提问,把“我要做一个新业务”拆细: 第一,客户是谁。不只是写几个“标签”出来,而是要搞清楚:真正会为你买单的人是谁,他在什么场景下想到你,他最在乎的到底是什么,他的购买决策是听谁的。他可能有一大堆需求,但在你这个品类上,他最焦虑的那一件事是什么?这是“谁”的问题。 第二,买点是什么。所谓买点,就是那一句“让我掏钱的理由”。所有品牌话术、内容创意、产品卖点,最后都要收束到这一句话上。买点不清晰,组织的资源就会被分散在一堆“看起来都挺对”的卖点上,越做越散。 第三,所以,我们的产品是什么。当你把客户和买点讲清楚以后,产品形态往往不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顺着逻辑长出来的。规格应该怎么定?价格带打哪一个?组合策略怎么设计?什么东西一定要“标配”,什么可以做“增值选项”?这些都要回到“买点”来回答。 第四,护城河是什么。这个业务,如果做成了,别人凭什么很难抄你?是供应链、是渠道、是品牌资产、是数据能力,还是某种组织能力?护城河说不清,说明你只是看到了一个机会点,但还没有想透这是不是你的机会。 第五,最大的风险点在哪里。有没有一个单点风险,是一旦踩到就会导致整条业务线“趴窝”?比如合规的红线、现金流的压力、渠道冲突、对某个关键人的极度依赖等等。如果不预先识别,后面所有努力可能会被一个小石头绊倒。 当这五块你都写得具体了,你才算是把“我要做新业务”这句话,变成了一套业务打法。这就是我理解的“解业务”,它是战略解码的起点。 接下来才是“解任务”。战略层面、业务层面的大方向已经明确了,我们要做的,是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把它拆成组织可以接住的一块块任务。 我通常会带团队去想四件事: 第一,为了实现这个结果,我们必须具备哪些前置条件?比如要先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团队,要把哪一块供应链打通,要拿到哪种关键资质,等等。没有这些条件,后面的动作都是空中楼阁。 第二,我们打算用什么方法和路径去实现?是先做深用户洞察,再小范围试点,还是先从一个区域强攻打样,再复制?是走直营、加盟,还是线上线下协同?方法和路径越清楚,大家在执行中越不会各自理解、各自解读。 第三,这些动作里,有哪些是我们希望沉淀成长期组织能力的?比如“快速试错的机制”“跨部门项目管理能力”“数据驱动的运营方式”,如果不刻意去设计,一次做对了也很容易变成“昙花一现”,明年换一拨人又得重来。 第四,我们怎么确认自己确实在往前走?也就是说,要用什么样的里程碑和细分成果来度量。不是只盯着年底的销售目标,而是在中途设立几个关键节点,能实时看到“我们是否偏了”。 当“解业务”和“解任务”都做完,你再回头看那张战略地图,会发现它不再是几行大字,而是变成了一条条有路径、有节奏、有方法的路。战略从抽象的“方向”,变成了具体的“打法”。 03 三层解码、三场会: 把战略真正接到协同和绩效上 很多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的困惑:战略也想了,业务也拆了,任务也列了一堆,为什么年底一看,结果还是“不理想”?往下追,会发现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战略只停留在“纵向分解”,却没有被“横向协同”起来。 我更喜欢把解码分成三层: 第一层是刚才讲的解业务,从机会点走到业务打法; 第二层是解任务,从业务打法走到关键任务和关键动作; 第三层是解协同,也就是把这些关键任务真正“接”到各个部门、各条线的协同上。 很多公司习惯用“部门目标”这个词,但在我看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协同目标”。因为从战略角度看,你并不是为了让每个部门都有一个“自己的小目标”,而是要让整个组织围绕着少数关键战役共同行动。 部门目标,本质上是战略任务在不同职能之间的一种分工结果。 我更习惯用一张“协同目标表”来逼出这种分工和配合:左边一列写清楚“我对应的是哪一条战略地图上的编号、哪一场关键战役”,中间几列拆解本部门的关键成果和关键动作。 最右边两列只回答两个问题—— - “我要完成这些目标,需要谁来协同?” - “别人要完成目标,需要我提供什么支撑?” 当每个部门负责人都拿着这样的表,站在同一张战略地图前对齐,互相甩锅的问题会自动暴露出来。在会上当场解决,而不是到了年底才互相指责。 要把这件事做扎实,我会建议至少认真做好三场会: 第一场,是战略规划会。这场会解决的是“看清楚我们在什么位置、机会在哪”的问题。大家不急着抢资源,不急着报项目,而是先用同一张地图看世界,达成对大势和机会点的共识——否则后面所有动作都会各说各话。 第二场,是战略解码共创会。这里的“共创”不是形式,而是要把经营团队、业务负责人拉到同一张桌子上,一起把那些“机会点”写成具体的业务打法和关键任务。谁对客户理解更深、谁对产品更熟,都要把脑子里的东西掏出来,长成一套大家共同认可的打法。 第三场,是部门目标对齐会。这场会的关键,是让每个部门负责人拿着自己的目标,现场对照战略地图来对齐: ——我这个部门的目标,具体是在支撑哪一条战略? ——我今年的核心任务,跟哪场关键战役是强关联的? ——我要完成目标,需要谁来协同?别人需要我提供什么支撑? 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你的 KPI 才不再是“自嗨型 KPI”。否则,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局面:年底公司总体目标没有完成,但每个部门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 KPI 完成了”“我的考核是优秀”。 从个体视角看大家都尽力了,从整体视角看公司却没有往前走多少步。 当三场会走完,三层解码基本落地,这时候再谈绩效,意味就完全不一样了。绩效表不再是人力资源部的一张“算账表”,而是战略解码打到组织末梢的一张“追踪表”。第一列写的是什么指标,反映的是你认为真正有价值的那部分创造;后面打多少分,只是在评估这部分价值实现得好不好。 换句话说,绩效的核心,首先是创造价值,其次才是评估价值。只有当战略、业务、任务、协同这一串都被打通,绩效才有资格真正去“对齐战略”,而不是成为一套自成一体的管理游戏。 04 结尾 战略解码再往前走,其实还需要一层“配称”。 所谓配称,就是围绕解码出来的这些关键战役和协同目标,去重新梳理预算、人才、组织和激励:哪些战役要优先配置资源,哪些岗位需要提前到位,哪些激励要向真正创造价值的人和团队倾斜。 很多公司之所以觉得“战略落不下去”,并不是因为方法不对,而是资源配置还停留在上一轮的节奏上——预算分配按部门“平均主义”,人才盘点跟着当年的组织架构走,激励规则照搬旧版考核表。只有当配称跟着解码同步升级,这条因果链才算真正扎稳。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做个收束: “真正决定一家企业能走多远的,不是你写出了多么漂亮的战略,而是你有没有能力把这张“去远方的地图”,解码成看得见的路、摸得着的任务、协同得起来的组织,再用绩效把这条因果链守住。” 当你不再满足于“多画几个饼”,而是愿意扎扎实实地解业务、解任务、解协同,所谓的“战略落地难”,就会慢慢从一句抱怨,变成一条可以被设计、被管理、被持续修正的路径。 战略解码,真正的价值也在这里。■ ——战略解码到绩效承接—— 清晰战略思路 层层战略分解 关键指标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