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2024-09-08高维学堂
► 高维君说:
华为通过场景化的业绩提成,指哪打哪,打哪胜哪,避免了单一提成机制的弊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设计牵引他,就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后就伤害到了公司,甚至伤害到了客户。
来源 | 《科学分钱》
高维学堂常驻导师 | 卞志汉
编辑 | 高维君
企业管理最难的工作是分钱。任正非说过,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而据组织行为学研究,在缺乏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30%,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让员工的潜能提升到70%-80%。
在高维学堂的《科学分钱》课堂上,卞志汉老师跟大家分享了企业分钱中的误区,这些错误在很多企业中都真实存在着,但是很多人都司空见惯而不自知。当然,卞老师还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方法。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01
富了和尚穷了庙
很多企业,都在用业绩提成的方法,也就是说,销售的工资直接跟业绩挂钩,
什么叫业绩提成?就是你卖多少产品,公司就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你计算奖金,比如 1% 或者是2%,非常简单高效。
业绩提成是多数企业都在用的方法,尤其是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
▲高维学堂常驻导师:卞志汉
公司发展前期用这种方法还好,但是一旦做了三四年后,越往后弊端越大,最终会导致“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结果。
首先,老板变成了“坏人”。每年要根据你业绩增长来设定提成系数,不调整内部平衡就被打破。比如,早期业绩量基数比较小的时候,提成系数就要偏大,否则没人愿意干。但是后面业务成熟了,业绩也上来了,你就要把提成系数调小。那员工啥感受啊?员工觉得你是鞭打快牛,我做得越好,增长越多,我提成系数就越小,心里很不爽,觉得公司就是不想让他多拿钱。
而且,只要是业绩提成制,大概三年左右的时间你就发现,公司的市场资源、渠道资源、客户资源就开始私有化了,慢慢变成了员工的个人资产。这里面对应到的订单产生的业绩,奖金都是他的。他会慢慢就会觉得,这是我的地你不能动,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利益的板结。
这个时候,你想让他去开拓新市场,比如新疆、西藏、兰州(简称“新西兰”市场),你觉得他会愿意吗?肯定不愿意呀。因为那个地方你要从零开始,业绩很难做起来。所以,你会发现,但凡你采用业绩提成,你发现那些优秀的销售骨干都调不动。他也不愿意把客户资源交出来,因为没有安全感。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为了拿业绩提成,会用各种方式降价销售,甚至亏本卖掉,做大销售额,然后自己多拿了很多奖金,而公司却在亏钱。
以上几种情况叠加在一起,最终的结果就是“富了和尚穷了庙”,员工赚钱了,公司却亏了。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来看看标杆企业华为是怎么做的。
华为基本没有业绩提成,即使某些场景下靠个人作战为主的业务场景,他们会有类似于业绩提升的算法,但是华为会规避简单业绩提成的弊端。
那它是怎么算的呢?
它是场景化的业绩提成,计算公式是:个人业绩分享=收入 x 基础系数K1 x 场景系数K2 x 盈利系数K3。
K1是基于产品设置对价基础系数。例如,高毛利的产品,基础提成系数就高;毛利越低,提成系数越低。
比如,如果你卖的是服务器,那么提成系数就高一点,0.5%。如果是非服务器,或者是很容易卖的产品,提成系数就低一点,0.2%。这样就导向员工高毛利产品的销售,员工收入高,公司业绩也高。
K2是基于行业场景差异设计场景系数。如果是大客户,业绩可以高一些;如果客户对象的渠道和行业是公司的方向,提成又可以高一些。
比如,公司想加大力度拓展金融行业,那么提成系数设大一点,1.5。如果这个行业很成熟了,渠道很容易做,就把系数设定得小一点,1.0。通过这种方式,体现公司管理的导向和诉求。
K3是盈利系数,是基于售价的盈利牵引的盈利系数。如果是折扣价,提成系数就低;如果是公司目录价格,提成系数就高。
华为就是通过这样场景化的业绩提成,指哪打哪,打哪胜哪,避免了单一提成机制的弊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设计牵引他,就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后就伤害到了公司,甚至伤害到了客户。
02
老板累成狗,员工到点走
大部分企业主要的薪酬模式,都是“固定工资+定额奖金”的模式,就是每个月发固定的工资,再加上一个定额的奖金,比如年底做一些绩效考核,多发1-3个月的薪酬。
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平均主义,容易导致员工躺平,反正干多干少都一样,员工根本没激情去奋斗。通常出现的一种情形就是,老板通宵达旦加班加点累成狗,员工到点就走,久而久之,组织就失去了活力。
怎么办?
我们要设计弹性薪酬机制,让员工有足够的获得回报的空间,不要把它锁死了。
比如奖金包的计算,可以是“业绩奖金包”加上“减人增效奖金”。
首先是“业绩奖金包”,就是公司业绩有增长,大家就多分钱。其中,业绩奖金包=上年基线奖金包 x(1+业绩增长率)x 绩效系数,你有多少增长就有多少奖金。
举个例子,比如去年奖金包是100万,今年业绩增长了50%,那么今年的奖金包,就会变成100×(1+50%)=150(万)。
那么,绩效系数怎么定呢?就是判断这个增长跟你的直接努力付出是否有因果关系。
如果退回到 2020 年的话,假设你是一家做口罩的企业,那时候口罩供不应求,业绩翻了好几番,但是这些业绩跟销售的直接努力是没有因果关系的,这个时候绩效系数就要打个折。
▲高维学堂《科学分钱》课堂现场
其次是“减人增效奖金”,就是你给公司节省了多少成本费用,就按照一定比例给你发奖金。
为什么是两者相加呢?背后的逻辑是啥?其实就是“开源+节流”,假如把业绩奖金包理解成为开源的话,那么减人增效奖金就属于节流。也就是说,从考核激励的角度,公司牵引大家努力的方向,要么是开源,要么是节流,要让员工有足够的努力就获得回报的这个空间,这样才能顺应人性,把活儿变成是给员工自己要干,而不是公司逼着他干。
华为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激发员工的意愿,解决大锅饭的问题。
03
员工压低目标,内部博弈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公司的目标,经常落不下去。员工对于目标讨价还价,不敢挑战高目标。
为什么?
因为很多企业用的是目标奖金的机制。
什么叫目标奖金?
很多企业年初制定目标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希望员工全力以赴,怎么办呢?把奖金生成跟目标完成率挂钩,比如,目标完成率低于80%,没奖金;完成率在80%—100%,奖金提成2%;完成率超过100%,奖金提成3%— 4%。
但是,你会发现,只要把奖金提成跟目标完成率挂钩,员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就一定会压低目标,跟你讨价还价。
▲高维学堂《科学分钱》课堂现场
我们不能把目标定得很高,希望员工使劲挑战高目标,结果又要考核完成率,这相当于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明显违反人性的。所以,只要采用目标奖金的话,那么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就会陷入到内部的拉锯战、心理战、消耗战。
那么,如何让人人追求高目标?
在制定目标时,我们必须在公司内部达成两点共识:
第一,目标本身是不合理的,不能讨价还价。目标是一种决心,一种追求,是一种主观的设定,没有标准可言。
第二,实现目标的行动必须合理。如果我们提前进行目标、策略、方法、路径、卡点、以及难点的推演,即使不合理的目标也能完成。所以,我们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上,而不是目标是多少。在华为,每年 10 月份到第二年 2 月份,都会花四个月的时间反复研讨如何完成目标,而不是把时间花在这个目标多了少了的内部消耗战上。
在华为,奖金生成和目标是脱钩的,主要采用的是增量绩效,你只要有增量,就有奖金。
什么意思?
增量绩效,有两种主要方式。
第一种是存量打折,增量加速。
比如去年1000万的销售额,对应的奖金是20万。今年的销售额是1500万,那么和去年相等的1000万,我们要打折。
去年1000万拿到的奖金是20万,我们可能打个8折,那么今年1000万的奖金就只有16万。
然后对于增量的500万,还是给20万奖金,相当于加倍地给。
这样,员工总共能拿到36万奖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牵引员工做增量业绩,同时也避免员工躺赢。
第二种是存量不打折,增量加速。
还是上面的例子,去年1000万销售额,奖金20万。今年的销售额是1500万,那么和去年相等的1000万,还是给你20万,不打折了。
对于增量的500万,再发20万。
这样的方式,其实也是让员工努力做增量,毕竟做增量要额外付出。增量加速,也能增强员工的信心和能力,给更多奖金,也是合理的。
所以,你会发现,这两个算法里面没有一个是跟目标完成率有关。当你跟目标完成率没有关的话,员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而且一定会使劲挑战高目标。
为什么?
因为目标制定得越高,获得公司预算资源和预算就更多,领导的支持和关注也更高,所以,在华为,目标定得很高的往往是员工。
一定要记住,目标完成率要与预算资源挂钩,而不是与奖金强挂钩。
04
员工只顾自己的指标,不顾公司的目标
很多企业采用的是个人绩效考核,这往往会导致三种乱象:
一是大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奖金而在选取考核指标时避重就轻,选自己容易完成的指标,最后分数都挺高,但都是虚假繁荣。绩效管理开始变得形式化,总监也好,经理也好,主管也好,都倾向于给自己下属打高分,打着打着,你会发现分数都是 90 分以上,主打一个谁都没得罪。
二是各自为政,各部门之间形成了“部门墙”,沟通不畅,流程很难推进。
三是个人主义,为了利益斤斤计较。个人或部门都只关注自己的三五个指标,不关注其他指标,彼此间缺乏配合、协同。
激励一定要基于团队作战,要确保整个团队能够相互配合,利出一孔、力出一孔。
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时,企业应该遵循“大河有水小河满,先到团队后到个人”的原则。
具体的奖金包生成方式为:先从公司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公司的支付能力和未来发展,形成公司的奖金池。然后,各个部门再基于奖金池来设计各自的奖金生成算法,确定各团队奖金。最后到个人,基于个人贡献来确定奖金。大河有水,小河才满,如果公司的奖金池充足、部门对应到的绩效奖金也会很充足,个人的奖金就会很多。
这样一来,员工想要得到更高的绩效,必须先确保公司或者部门整体业绩的达成,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得失,不顾团队的利益,最终把团队做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