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 高维学堂丨张静:特许加盟-法律风控课—建立加盟风险管控与品牌保护双体系(餐饮行业)【1期】

    餐饮课/张静 报名:7/42
  • 高维学堂|郭嘉:战略级项目管理-让战略落地,实现收益[上海5期]

    组织&人才/郭嘉 报名:23/42
  • 高维学堂|张鹏:结构性降本增利-把每一块钱都花在刀刃上【上海8期】

    战略&业务/张鹏 报名:14/42
  • 高维学堂丨韩雨廷:特许加盟-商业模式课—从模式成功到体系成功,打造万店连锁路径(餐饮行业)【5期】

    餐饮课/韩雨廷 报名:5/42
  • 高维学堂|刘晴:外卖盈利模型重塑(连锁企业)—重塑外卖模型,实现利润倍增【深圳2期】

    餐饮课/刘晴 报名:13/42
  • 高维学堂|祝鹏程:月度经营分析会-直击问题、找准抓手,集中力量打胜战!【上海27期】

    战略&业务/祝鹏程 报名:18/42
  • 高维学堂|创始人财务进阶—打造支撑战略、业务的财务能力[上海59期]

    内控赋能/徐薇 报名:11/42
  • 高维学堂丨高上:供应链管理-如何实现快交付高周转【深圳32期】

    战略&业务/高上 报名:29/42
  • 高维学堂|科叔:AI与用户研究实战-利用人工智能快速实现产品差异化创新[杭州18期]

    战略&业务/科叔 报名:18/42
  • 高维学堂丨崔建中:销售业绩管理-让关键销售行为对准业绩增长 【北京26期】

    战略&业务/崔建中 报名:5/42
  • 高维学堂|李宜蓓:餐饮线上营销与爆品打造-解锁流量变现新招式【深圳5期】

    餐饮课/李宜蓓 报名:4/42
  • 高维学堂|郭嘉:极简项目管理—创业公司也适用的高效落地法[深圳70期]

    内控赋能/郭嘉 报名:25/42
  • 高维学堂|于学航:人人都是自己的CEO-激活团队,成果翻倍【上海11期】

    组织&人才/于学航 报名:8/42
  • 高维学堂|刘绍荣:战略设计总纲课-开启新战略,领跑新周期【广州8期】

    战略&业务/刘绍荣 报名:32/42
  • 高维学堂|崔建中:B2B策略销售-科学定策略,大幅提升赢单率【深圳35期】

    战略&业务/崔建中 报名:24/42
  • 高维学堂|汪志谦:品牌体验设计-关键时刻MOT-增量存量,双增长模型[上海67期]

    战略&业务/汪志谦 报名:31/48
  • 高维学堂|汪瀛:业务领先战略-找到战略机会点,构建战略控制点【北京39期】

    战略&业务/汪瀛 报名:3/42
  • 高维学堂|徐薇:财务BP能力提升-业财融合助力盈利管理【上海8期】

    组织&人才/徐薇 报名:34/42
  • 高维学堂|袁园:OGSM战略拆解 —— 将战略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年度计划 【上海6期】

    战略&业务/袁园 报名:0/7
  • 高维学堂|郭春鹏:餐饮私域会员增长实战课—从“流量”变“留量”,让“回头客”持续复购【深圳10期】

    餐饮课/郭春鹏 报名:0/42
  • 高维学堂|刘红革:产品开发管理IPD-从客户需求到产品成功[上海43期]

    战略&业务/刘红革 报名:8/42
  • 高维学堂|“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型组织[上海99期]

    组织&人才/蒋伟良 报名:28/80
  • 高维学堂|季益祥:教练式领导力—把每位员工带成干将[上海86期]

    组织&人才/季益祥 报名:32/42
  • 高维学堂 | Barry 祝鹏程:卓越经营者-找准经营发力点,实现破局9 式增长【北京22期】

    战略&业务/祝鹏程 报名:21/42
  • 高维学堂|赵传书:打造竞争领先型餐饮供应链—灵活应对变化 快速响应需求【深圳7期】

    餐饮课/赵传书 报名:19/42
  • 高维学堂|阿里大政委欧德张:做实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深圳82期]

    组织&人才/欧德张 报名:25/42
  • 高维学堂|余章荣:超级门店与流程再造—构建高效流程,助力业绩增长【广州35期】

    餐饮课/余章荣 报名:1/42
  • 高维学堂|范否:创始人的极简法律课-识别关键风险点,人身财产皆安全【上海首期】

    内控赋能/范否 报名:12/36
  • 高维学堂|卞志汉:科学分钱(餐饮版)—把钱分对,激活团队【5期】

    餐饮课/卞志汉 报名:0/42
  • 高维学堂|董俊豪:AI时代的企业进化-从认知突破到战略部署企业级AI【上海3期】

    战略&业务/董俊豪 报名:23/36
  • 高维学堂 |超级面试官 -创始人高管的面试课【杭州29期】

    组织&人才/川老师 报名:8/42
  • 高维学堂|张雷:跨境爆品打造-跨境系列课【杭州12期】

    战略&业务/张雷 报名:24/42
  • 高维学堂|升级定位与品牌战略-全套品牌打法,瞄准品类第一[深圳66期]

    战略&业务/冯卫东、快刀何 报名:36/50
  • 高维学堂|赵建光:导向经营提升的餐饮财务课—从财务数据洞察经营问题,实现降本增效【7期】

    餐饮课/赵建光 报名:6/42
  • 高维学堂|罗毅:做对股权激励-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拼,一起赢【深圳2期】

    内控赋能/罗毅 报名:36/36
  • 高维学堂|北北:高复购产品矩阵与菜单体系—系统思维做产品,长效盈利高增长【深圳18期】

    餐饮课/北北 报名:5/42
  • 高维学堂|卞志汉《科学分钱——破解企业激励难题》[上海117期]

    组织&人才/卞志汉 报名:36/42
  • 高维学堂|汤君健:高增长团队打造——构建“特战小队”,打赢业务攻坚战【深圳55期】

    组织&人才/汤君健 报名:40/42
  • 高维学堂|刘玖锋:1号找人官-创始人的战略性人才聘用课【杭州10期】

    组织&人才/刘玖锋 报名:15/42
  • 高维学堂丨Ronnie 陈陶琦:品牌投放策略-消费品从1到10的科学营销传播【深圳26期】

    战略&业务/陈陶琦 报名:21/42
  • 高维学堂|高上:需求预测管理&库存管控【厦门22期】

    战略&业务/高上 报名:2/7
  • 高维学堂|陈勇:超级转化率-团队训战班【杭州19期】

    战略&业务/陈勇 报名:1/7
  • 高维学堂丨蒋伟良:组织设计总纲课-冲锋导向的组织与人才建设[上海15期]

    组织&人才/蒋伟良 报名:10/60
  • 高维学堂|杨轶:公司顶层架构与股权规划-以终为始,科学设计股权架构6大关键节点【深圳5期】

    内控赋能/杨轶 报名:1/36
  • 高维学堂|刘振宇:餐饮股权动态合伙制—从单店到多店,股权助裂变【5期】

    餐饮课/刘振宇 报名:0/42
  • 高维学堂丨崔建中:高效拜访-用一半时间,赢两倍订单【深圳9期】

    战略&业务/崔建中 报名:6/42
  • 高维学堂丨袁园:OGSM业务规划与执行-一页纸打通战略到个人绩效「广州62期」

    战略&业务/袁园 报名:35/42
  • 高维学堂丨袁嘉骏:全员短视频营销-餐饮训练营【杭州12期】

    餐饮课/袁嘉骏 报名:4/42

对谈前盒马X会员店总经理蔡荣鸿:2025新消费品牌的渠道突围战

原创 2025-02-23高维学堂


 高维君说:


每一个单品都应该是一个利润中心,每个渠道也应该是一个利润中心。



 分享嘉宾 | 前阿里集团盒马X会员店创始总经理 蔡荣鸿

主持人 | 高维学堂联合创始人刘军

编辑 | 高维君



01


为什么说线下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值得挖掘?



主持人刘军:

在经济不景气加上消费降级的环境下,线下渠道对于新消费品牌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蔡荣鸿老师:十年前我们说渠道,还会区分线上跟线下,但最近两三年尤其是疫情时代结束后,很多品牌面临如何活下来的问题。很多以前在线上做得很好的品牌,在面临线上流量枯竭的时候,开始考虑线下是否也能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其实,线上零售在中国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里占比不到28%,换句话来讲,线下有着巨大的空间等待大家挖掘很多线下的传统品牌比如康师傅、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动辄就是 500 亿规模。


所以,虽然线下没有网红品牌那么多的话题性,但是依然有着牢不可破的基本盘。


主持人刘军:

对于大多数的品牌,比如高维的很多学友品牌,他们在线上运营都是相对成熟的,但是当他们想往线下走的话,都会觉得很难。请问蔡老师,根据你的经验,到底难在哪里?


蔡荣鸿老师:渠道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进入很难;

第二,风险很大;

第三,成本很高;

第四,存活很难。


这四个问题,是我自己操盘了这么多业务以及作为渠道方接触众多品牌后,发现的共性问题。


192d4842dc188cf8599877f38b3a0960.png

▲ 前盒马X会员店创始总经理 蔡荣鸿


很多品牌在接触线下渠道时,他们会发现会撞到两三个以上问题,这其实是很典型的情况。如果我们把线上看成是百米冲刺或者百米跨栏,那么线下就是万米长跑,它需要体系化的能力。

主持人刘军:

很多新消费品牌对于线上的持续增长可能没那么强的信心,特别是依附于单平台的品牌,一旦碰到流量规则改变或者其他的变动,抗风险能力就比较弱,但是可能在线下的风险稳定性会好很多。


在您看来,如果这些品牌要进入线下渠道,应该如何理性看待渠道的价值?以及如何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


蔡荣鸿老师:在我们看来,线上线下其实是一体化的,没有办法区分开来。比如现在的网红渠道山姆、Costco、盒马,他们50%以上的销售额都是线上完成的,特别是盒马,去年线上销售额达到了63%。所以,对于消费品牌来讲,无法说到底是选择线上还是线下,我认为,这是一个整体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往线下延伸时,至少要思考三个问题,我总结成为“三关”:


第一,关我什么事?是指品牌进入这些渠道,要实现一个什么目标,以及要争取怎样的市场地位,这些都要提前思考清楚。


第二,关你什么事?是指渠道策略的组成,你选择怎样的渠道,你跟渠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你对渠道的价值,以及它对你的价值是什么?


第三,关他什么事?这个“他”主要是指竞争对手,因为你的友商也在渠道里,这个时候你们都在互相在卡位,互相竞争。说白了,是“你死我活”的境地。这样的情况下,你必须快速找到差异化的地方。



02


商业模式跟财务模型要相匹配



主持人刘军:

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往线下渠道布局?渠道对于产品以及产品背后的财务模型有怎样的要求?


蔡荣鸿老师:这个问题特别好。我们通常说每一个品牌甚至每一个渠道,它的商业模式基本都能用一个财务模型来表达。这就意味着,当我们进入线下渠道时,商业模型要跟渠道的财务模型匹配。


这个财务模型到底指的是什么?举一个简单例子,如果你的产品售价是 100 块,而你的生产成本是是 25 块,那么意味着你有 75 块钱的空间,这个空间我们以前在外企叫做“价格瀑布”(price waterfall),指的是从出厂价到零售价这段空间里到底怎么做管理?


如果是通过代理商进入渠道,你有多少空间给到它?在中国市场上,玩具可能是5折给到代理商,那意味着代理商从50元到100元之间,它要承担渠道的毛利要求,相关的促销成本,还有物流和资金链的成本。最后剩余的利润有多少,这都是能算出来的。

如果是线上品牌,零售价扣掉30个点,就能存活下来。但如果拿30个点的空间来做线下,就很难了。因为它的空间显而易见是不够的,除非是一个品类的定义者,壁垒很高,别人模仿不了,同时把它当作一个走量的产品。

所以,商业模式跟财务模型的匹配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并非空间越大就越有存活力。这里也有一个典型的案例:钟薛高。钟薛高线上做得很成功,毛利足够高。但是当它进入到线下的时候,渠道策略完全做错了。错在哪里呢?它本来是雪糕界的爱马仕,但是进入线下时特别激进,一下在全国铺开,还进到了便利店渠道,在普通的雪柜里跟卖2-3元的冰棒竞争。这时,用户就被搞晕了。


一般品牌要进入渠道,必须要有四个关键的抓手:看得到商品、管得到价格、碰得到用户、拿得到结果。这是一个基本功。在我看来,钟薛高其实在“看得到商品”跟“碰得到用户”这两件事情上出了问题,所以带来了如今的结果。

主持人刘军:

大概多少毛利水平才能进入线下的渠道?


蔡荣鸿老师:每个品类差异很大。比如美妆个护,因为市场营销成本很高,成本可能在20 ~ 25 个点左右。如果是玩具,成本可能就更高;如果是饮料,还要再高一些;如果是小家电,成本可能要到达40%,那么它的毛利空间可能就只有60%。


有没有可能更低?当然也可以,如果要用最低的价格占据这个市场,做一个“价格屠夫”,这也可以。


但在线下渠道里,毛利空间最低也就是15%。比如,山姆的毛利空间是在20%上下,当然这里指的是标品,不是生鲜、大家电、黄金;如果是盒马,可能要拿超过25%的空间给到对方。但这不是全部的运营成本,你还要承担团队成本、库存成本,甚至还有账期成本。


主持人刘军:

要进入到线下渠道,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何定价?也有学友提到是否需要做渠道专供款?在老师看来,需要怎么权衡?


蔡荣鸿老师:从理论上讲,这不是由品牌决定的。一个渠道主动找你做联名或者定制款,对于品牌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肯定,能强化品牌在渠道里的生存能力。


这也是一些消费品牌哪怕再难,也会率先想要进入山姆、胖东来或者盒马的原因,因为进入这些渠道,对品牌估值、溢价以及品牌美誉度,都会大幅提高。


这其中最怕的情况是有一些消费品牌,自己很擅长做线上的流量推广,但并不是自己生产,这时千万不要把供应链交出去。因为一旦进入到一些渠道,产品卖得很好,一段时间后,渠道也知道你不是自己生产的,就可能直接绕过你,找到上游去做自己的自有品牌,然后你就被出局了。当然这不是一个100%的概率事件,但是会存在这个风险。所以,不要轻易地交出你的供应链或者产品研发的优势。


主持人刘军:

联名是不是意味着定价权的让渡?


蔡荣鸿老师:如果你是一个白牌,基本没有品牌附加值,那么对于渠道来说,相当于找到一个供应链的生产商,你按照我的需求升级产品配方,提升产品品质,然后按照渠道定价,这个主导权其实是在渠道。


如果渠道有自有品牌,比如说山姆的Member's mark,或者盒马的盒马x会员店,这些渠道自有品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溢价。这时渠道跟你做联名,他们大概率会要求你给到的价格在9折以下,从而形成一定的价格壁垒。否则,它跟你联名,卖的价格跟原来是一样的,那联名的意义是什么呢?


主持人刘军:

这一点确实很重要,很多刚刚进入或者试图去进入线下渠道的一些品牌,他们可能也有这样的顾虑。那么,对于这些品牌来讲,他们还有一些怎样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蔡荣鸿老师:如果你不是自己生产,至少要把研发优势掌握在自己手上。很少品牌在创立之初就自带生产能力,所以大概率一开始都是找代工,在这个过程中研发、配方、方案等等,都要保护好,因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还是比较薄弱。


当然,关键的是自己的能力,不管是价格体系,或者线下运营的能力,其实都指向了团队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看得到商品、管得到价格、碰得到用户、拿得到结果”,这四件事情构成了你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没有抄不了的商品,但是核心能力一时半会是抄不了的。就像你可以做出来矿泉水,但是你干不掉农夫山泉,问题就在于它的团队比你强。


很多品牌会跟我们抱怨,说为什么换了三个团队,价格依然没有竞争力,为什么进去后动不动就被渠道给干死了?这个其实就指向内部的能力体系,渠道策略是否考虑清楚?包括从产品研发到价格瀑布,以及你的供应链壁垒,都要提前考虑清楚。


这个过程中,最怕的是研发和销售的断层。很多品牌创始人带着研发团队研发了一个好东西,找了代工厂生产,甚至连销售指标都定好了,但是进入市场时直接交给销售团队负责,自己就甩手了,这个是最危险的。


因为这个时候,产品研发跟销售是断裂的,没有协同效应,一旦结果不如意,大家就开始互相扯皮,销售怪价格没有竞争力或者产品没有特点,研发怪销售策略有问题,变成了内部博弈或者相互甩锅。这个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03


线下渠道运营的四个关键抓手



主持人刘军:

老师刚刚提到的四个关键抓手,能够再展开讲一下吗?因为很多消费品牌都是直接TOC的模式,是能够直接触碰到用户的,但是进去渠道后多了中间一层,他们如何去触达用户呢?


蔡荣鸿老师:很多人有一个误解,以为进入线下渠道后,无法直接触碰到用户,好像这个能力就消失了。其实恰恰相反,在这个经济下行时代,无论是渠道,还是品牌,都更需要具备触碰用户以及理解用户的能力。


过去20年里,很多传统渠道开始没落,沃尔玛在关店,家乐福和麦德龙在“卖身”等等,传统的渠道活不下去,因为他们已经变成彻头彻尾的“二房东”。


“二房东”最大特点是他们要的是销售额跟毛利率。以前我在做渠道采购负责人的时候,每天都在谈的都是 sales margin这些东西,会导向一个结果,当毛利率达不到时,第一个动作是找几个核心品牌来谈一谈,补一些费用进来。比如促销费用、通道费用等等,只要你去谈谈,施加一点压力,很容易就解决了。久而久之,渠道就不想去做困难的事了。


什么叫困难的事?就是用户运营。在传统渠道里,真正触达用户的是品牌,他们或者派驻了人,或者巡场,促销员,或者去做演示,表面上他们似乎增加了人力成本,但其实是为了维护住自己的价格体系。在这其中,渠道除了会收费用,已经没有运营C端用户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统渠道纷纷思考如何重新构建零客关系,也就是零售商跟客户之间的关系。


回到前面提到的四个关键抓手:管得到价格、看得到商品、碰得到用户、拿得到结果,我再展开来讲一下。


第一,看得到商品。


可以理解为组货盘,管品类还有找差异。线下有这么多类型的渠道,比如便利店、连锁店、会员店、折扣店等等,当一个品牌进入线下渠道,到底应该进哪些?怎么进?你的产品组合是什么?


渠道不可能让你进很多SKU,因为它不是一个无限的物理空间,通常他们只允许你进三个SKU,那么你要怎么组合?不能直接把这个事情交给销售团队,因为如果销售团队背负的 KPI 是销售指标,毫无疑问他一定会挑最便宜的产品进去。


在这个过程中,你在这个渠道想呈现一个怎样的定位,这就要看组货盘的能力,同时也要管品类,要看得见品类中的机会点在哪里?产品有没有话语权,或者有没有生命力?所以要有能力去找出差异来,对比其他的产品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二十几年前,我作为飞利浦的大客户总监去跟山姆谈合作,飞利浦算是一个很大的品牌了,那时候山姆只有 4 家店,他们有一个要求,我们的剃须刀在山姆一定要比苏宁国美便宜3 ~ 5个点。


这就考验组货盘的能力。因为山姆只给到4个SKU,不像以前在苏宁国美可以陈列二三十个单品,这时要选择怎样的产品?要把价格锚点定出来,为什么挑选这个产品组合?为什么不卖199的剃须刀,而是要卖 1999的剃须刀?


第二,管得到价格。


很多品牌在线上都习惯计算ROI,因为你投进去多少钱,往往都是可控的。投100块钱进去,回报究竟是 100% 还是200%,很容易知道结果。但在线下渠道,这笔账经常是滞后的。也就是说,不到最后可能都不清楚今年的盈亏,说白了,这就是一个财务黑洞。

主持人刘军:

我经常听学友提到这个问题,线下周期太长,往往算不清楚这其中的账,不像电商的反馈那么强。


蔡荣鸿老师:有些品牌一不小心招了激进的销售负责人,销量冲上来了,销售负责人奖金也很丰厚,然后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他很快离开了。在年底品牌一算账,很多费用突然间冒出来。原来很多费用还没结算,最后这些费用可能会变成一个吞噬利润的财务黑洞。


在做测算的时候,每一个单品都应该是一个利润中心,同样每个渠道也应该是一个利润中心。


那如何能把这些费用提前展示出来?其实很多费用如何产生,往往是管渠道的那个人最清楚,而总部负责这个品类的人是不清楚的。很多品牌习惯把资源放在品类负责人或者产品经理手上,如果是这种情况,一定要介入到渠道策略。掌握资源的人跟最后使用资源的人,不能站在一起,最后就是大家相互扯皮。


主持人刘军:

如果线上的品牌进入线下渠道,哪怕动销不够,但如果把他当成品牌曝光的能见度,以及价格锚定的产品,这个说法在您看来成立吗?


蔡荣鸿老师:某种意义上是成立的,但一旦进入一个渠道,如果动销不好,想在渠道里活下来或者想耗着,其实也耗不了多久。


其实,渠道也在转型,开始从坪效走向品效,他们也要考虑周转率的问题。很多渠道20年前就开始减货架了,这也是为什么山姆在2万平米的门店里,你只能看到4000个单品,但是以前15000平米的沃尔玛里,你可能看到35000个单品,因为他们也在追求商品的周转动销。



04


山姆和盒马的会员店跟传统渠道的差异



主持人刘军:

对于品牌和渠道来说,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那么作为品牌商,我们希望能够了解渠道的核心焦点是什么?以及跟品牌商对接的部门的 KPI 是什么?老师是否能从渠道的视角,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蔡荣鸿老师:在渠道在设定销售目标时,商业模式其实都能用一个财务模型来说明。


二十几年前我们做大卖场时,财务模型是:品类销售均价 x 销售量,再把各个品类相加,这就构成了日销售额、月销售额、年销售额,同时还要去看他的综合毛利(growth margin),这两个指标就会导致所有采购盯着销售额,要破盘价,然后还要去稳定住品类的毛利。


山姆会员店和盒马x店,他们的财务模型是不一样的。作为会员店,第一个指标是会员收入,会考虑每一家店的覆盖范围,比如10 公里范围内的潜在会员有多少,乘以转化率,再加上老会员乘以续费率,还有会员费的标准,不管是 258还是299,这就构成了第一笔收入,也就是会员收入。所以他们最关心的是会员收入。


第二个收入是月销售额,但是他们不是以商品为本,而是以人为本。它的计算公式是:客单均价x付费会员数x会员每个月的到店频率。


比如说我这个店招纳了 10 万个会员, 10 万个付费会员数,到店的频率比如说时一个月来两次,那么就是 10 万乘以2,然后再乘以客单均价,就是每次来一张小票上到底是 400 还是500,那这样的费用的标准,再乘以件单价。


同样都是月销售额,跟以前大卖场的差异是什么?因为所采用的财务模型,你会发现山姆和盒马在管理所有的动作时,重心就是如何让用户每个月到店两次以上,同时如何提高客单价,用户每次采购件数是6件,有没有本事把它变成8件?这其实就是囤货的逻辑。所以,这两个财务公式的拆解就变成了他们所有人的 KPI。


主持人刘军:

当我们了解了对手的KPI,就会知道哪些是需要关注的,哪些是要去争取的筹码。那么在您看来,作为品牌方的话,哪些事情是可以沟通的?哪些可能是对方的底线呢?


蔡荣鸿老师:如果进的是连锁大卖场,比如永辉、大润发等,他们更强调的是合同扣点、相关的费用和账期。同时,还要派驻促销员来卖货,或者每个月搞两场活动,或者参与卖场的促销活动,比如堆头的投放,相关的费用就是这样产生的。在这个过程里,想占据主导权,就要拿出方案让对方信服,相信你进来后是有能力卖出规模的。


如果你进入的是会员店,比如说山姆、Costco和盒马,他们不会漫天叫价,这些渠道在中国的平均毛利大概是7%~10%,不会超过 14%的毛利要求,所以即使提供了很高的毛利空间,比如一个产品卖100元,然后你以70元供应给他们,他们是不要的,这不是他们的诉求。


他们的诉求是,这个产品在市面上卖100元,在我这里能不能卖90元,然后再看你这个单品能产生多少销售额。如果觉得合适,他们就会让你进来,然后用3-6个月的时间做测试。这就是会员店的逻辑,他们要的是快速周转。因为他们的3500个坑位,每个月都是要承担销售责任的,如果你没有产出这样的价值,给再高的毛利都是没有意义的。

主持人刘军:

不同的渠道的诉求核心还是有所不一样。如果是便利店系统,会有什么样的独特性吗?


蔡荣鸿老师:便利店系统其实更倾向于传统的连锁大卖场,但是毛利要求更高,大概是35%左右,当然,因为便利店都是即时需求,允许你把价格卖高一点,但是同时还要支付一堆费用,比如进场费用、SKU 费用等等。


而且,便利店经常会有促销活动,比如买一送一或者第二件半价等等,这种类型的活动会很多,所以你在测算时,要考虑到这些费用,要考虑进入到这些便利店后是否有能力去承担和应付,以后也还有没有能力去应对。



05


把每一个渠道当成一个利润中心



主持人刘军:

对于已经进入线下的品牌,如何证明这个渠道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或者这个渠道是不合适,需要尽早撤出的?老师能分享一些维度给大家参考吗?


蔡荣鸿老师:品牌进入每个渠道之前,都必须清楚你进入这个渠道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如果你进入渠道就是要变现,希望扩大规模,带来更多的销售收入,这个也是可以的,但是也不完全对。因为如果只是盯着销售额的话,你的动作很容易就变形,其实销售额是结果,是你做对事情后自然而然带来的结果。


如何判断你所进入的这个渠道的MVP模型是否成立,首先你要把这个渠道变成一个利润中心。所以,当时谈合同进场的时候,盈亏平衡点在哪里?换句话讲,你的销售额,你的成本控制,能否支撑你实现这个结果。


我经常碰到一些品牌,线下进入10个渠道,结果年底财务告诉他们有3个渠道都在亏损,然后就要把这3个渠道都干掉。我觉得不应该这么武断,这3个渠道亏损,不一定就是说明渠道进错了,也可能是你没有用对办法,没去运营。经营渠道不是摘烂菜叶的逻辑,表现不好就把它一一摘掉,不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渠道运营的结果不如预期,可能只是销售团队的问题。所以,当你决定要进入这个渠道时,你设定的目标是什么?你的初心是什么?然后再看你是否一步一步往前走。

主持人刘军:

对于一些跨境品牌,如果想进入海外的线下渠道,这个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吗?是否存在差异的地方?


蔡荣鸿老师:无论是东南亚,还是欧洲和美国,在我看来,逻辑只会比中国更简单。因为中国的电商真是太卷了,整个中国的电商占了全球 50%以上的份额。说明我们的电商就是超前的,如今能活下来的电商品牌,生命力都是很强大的。


但是,海外市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品牌往往不会自己去做渠道,而是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其实中国过去的十几年也是一样的逻辑,大部分品牌都是通过经销商去跟渠道合作。


中国线下渠道的复杂度其实是高于海外的。很多品牌出去感觉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如何下手,主要是因为对那些市场不了解,其实这些渠道经营起来会比国内要简单得多。

主持人刘军:

在国内市场,新消费品牌要去连接不同类型的渠道,有哪些连接的方式?除了经销商,还有哪些方式呢?


蔡荣鸿老师:我觉得这个取决于品牌自己的DNA。如果你全部是自营,就会面临既是重人力又是重资金的压力。有的品牌会选择跟代理商合作,这个代理商就像是一个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商,帮你面对资金风险,但是真正跟渠道对接还是你自己的团队,减轻自己的资金压力。还有一些品牌会找经销商,就是我把产品按照出厂价格 4 折给你,然后再支付一定的市场推广费用,然后由经销商去搞定渠道关系以及渠道的操盘。


所以,这个取决于品牌自己的取舍,没有真正的对和错,即便是康师傅、娃哈哈、农夫山泉,他们也是通过经销商在做这个事情,但是也有很多品牌一开始就坚持自己做,要把核心能力抓在自己手上。


主持人刘军:

什么样情况下品牌需要自建一个渠道团队?什么时候应该采用外部合作的方式?


蔡荣鸿老师:如果品牌一开始做线下,我的建议是先找到对的合作伙伴。因为你不能确保所有的渠道都能进入,因为即使构建了一个团队,如果要求这个团队很了解你的品牌,并且还能够帮助你打开每一扇门,这个难度是非常高的。


跟经销商合作,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减少库存压力,或者说是应结货款的风险;第二,经销商是有本土优势,也有渠道的关系,更容易帮你打开市场。


而且,某种意义上,当你跟经销商合作的时候,你还是需要一个精简的销售团队,说白了,就是你在这个过程汇总也在培养自己的核心力量。


比如戴森(Dyson)一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也是找中国的总代理,后来才变成了品牌自己来做。这个就相当于有人帮你把这片杂草拔掉了,把地给整好了,当品牌知名度也建立了,这时再由自己操盘,胜算就大很多。


当然,这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不是必然。



06


线上和线下到底怎么一体化?



主持人刘军:

关于渠道人才的招聘,老师有一些什么建议?是否是大品牌出来的就越好?


蔡荣鸿老师:客观来讲,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里,线下渠道本身也很缺人,因为很多人要么跑到品牌,要么跑到电商了,线下渠道的人才出现了断层。


当然,如果是大品牌出来的,之前就做过几亿、几十亿的规模的,应该会有很强的渠道关系帮你把门打开。首先,这样的人才成本一定不低,第二,你对这个人的把握要非常严谨,当然,这是一个短期就能验证的事情,基本上三个月内就能看到结果。所以,如果你只是需要有人帮你打开渠道的门,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但是如果你要长期耕耘,那么这些大品牌出来的团队,可能就不一定很合适。一方面,这些团队都很贵,你的压力会很大;另一方面,很多时候他们的成绩未必就是团队的能力带来的,也可能是品牌的优势带来的。


主持人刘军:

蔡老师您有20多年的渠道管理经验,无论是品牌方还是渠道方,都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在从盒马出来,您能给这些想进入渠道,或者刚刚进入渠道,还没拿到结果的学友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或者是补充什么样的能力?


蔡荣鸿老师:我从盒马出来这两年,很多品牌来找我,他们都会很直接问我能否帮他们进某某渠道,当然这也是可以的,但是你需要考虑进去后能活多久,以及这个渠道是否适合你。


所以,从品牌的角度,我觉得有两点是我能提供价值的:


第一,品牌的销售诊断,以及他目前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这个他也许看不清,但是我可以帮他看清楚。而且,当我判断你具备这个条件,再带着你去把门推开,这时进入就会更稳健一些。


第二,如果你的目标是未来线上线下一体化,那么我可以帮你把能力体系搭建起来,把你的团队的核心能力建立起来。

主持人刘军:

最后一个问题,线上和线下到底怎么一体化?


蔡荣鸿老师:我觉得线上品牌不需要特别担心这件事。


第一,他的逻辑就是爆款逻辑。现在线下都是在追求爆款,说白了就是每个产品的品效如何做出来?这个本来就是线上品牌特别擅长的。


第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是自营模式还是经销商模式,你的商业模式要跟你的财务模式匹配。


第三,你的运营能力跟营运能力能否区别开来?比如,我们做盒马的时候,门店我们叫营运,线上我们叫运营,这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很多消费品牌在线上有很强的运营能力,当他走到线下的时候,他对于渠道的营运能力能否搭建起来。

当这三件事情都做到了,那么前面我们提到的四个关键抓手能否紧紧抓住?当你这些都做到了之后,线上线下一体化就没有问题。

194{{total}}

相关文章

评论

  • 网友说:{{el.time}}
    {{el.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