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2024-12-15高维学堂
► 高维君说:
年底或年初,很多企业在战略的制定上花的时间最多,在高管的调整上花的时间最少,然后就等待战略的实现,有点像童话故事,这是不现实的。
来源 | 高维夜校直播分享
高维学堂常驻导师 | 刘玖锋
编辑 | 高维君
01
企业危机只有一种危机:战略性人才危机
年底了,很多公司都会做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战略会,也就是新年度战略任务;二是人才会,亦即盘点和调整人才。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公司,这两个会议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公司是先召开战略会,然后才是人才会。其实,人才盘点最早来源于GE,在 GE 公司是人才会在先,战略会在后。阿里也是如此。
企业只有一种危机,就是战略性的人才危机。任正非也曾经说过,企业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干部。
战略不对,努力白费。但如果就战略谈战略,局限在战略本身,可能会让企业陷入被动中。人是战略的最大变量。我画了一张图,从人和战略维度分析企业成败:
第1条限:高能级人才十好战略=突飞猛进
第2象限:高能级人才十坏战略=拨乱反正
第3号限:低能级人才十坏战略=生死挣扎
第4多限:低能级人才十好战略=妥协失败
在这4个象限中,如果没有高能级人才,企业会大概率落入到第3象限,即使制定了好战略,选对了好行业或好模式,企业也会从第4象限滑入到第3象限。如果有高能级人才,企业即使落在第2象限,高能级人才也能把坏战略变成好战略,拨乱反正,使企业进入到第1家限。
企业只要有高能级人才,大概率会进入第1限,即使走过弯路。企业只有英明的1号位,缺乏其他高能级人才,企业成功也是一时的,会陷入第3象限。
当然,不是说只要有高能级人才,战略就自然出来了,也不是说人可以代替战略的作用,而是强调,战略的生成、执行和迭代升级都是靠高能级人才。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最遗憾的事就是战略是由天才制定,却由庸才来执行,因为即使你的战略制定得非常精准、非常科学,但是如果缺乏战略性人才,那么在执行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大打折扣。
▲高维学堂常驻导师:刘玖锋
马云曾经说过,“如果你要做管理上的变革,那么就先问一下你自己:第一,人调整了没有?第二,组织调整了没有?第三,KPI调整了没有?我发现很多企业每年讲我有新战略,但是从来不换人,不调组织,不调KPI,你等于没换。把这些事情做好了,管理的变革也就顺水推舟了。”
很多企业在年底或年初,在战略的制定上花的时间最多,在高管的调整上花的时间最少,然后就等待战略的实现,有点像童话故事,这是不现实的。
02
误区:一刀切对待所有岗位
很多企业都有一个组织架构图(如下图),组织架构是有必要,非常有价值。但是,当你看着这样一个组织架构图,这么多岗位,到底哪些岗位决定公司的成败?哪些岗位决定战略的突破和实现?
很多公司在做预算做薪酬的时候,会盯着所有的岗位。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一刀切对待所有的岗位。虽然所有的岗位都有价值,但只有战略性的岗位才有战略性价值。
对于战略性岗位,我们追求的是适配,有条件的话要做到超配,而且企业的薪酬体系要向战略型人才倾斜,要确保你的薪酬有绝对的竞争力,比如能不能是同行的薪酬的3倍?一定把你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关键岗位上。
CEO首先要确保支撑战略突破的战略性的岗位,配备的是战略性人才。而且,战略性岗位在一个组织中一般不会超过15%。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法所有岗位都配备领先型人才,成本太高了,而且即使你有这个预算,但是这种人才相对来说没那么容易找到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四两拨千斤,通过战略性岗位撬动整个公司的能力。
03
你公司的高管是终身制还是任期制?
很多企业都存在一个现象,虽然公司很多高管签的合同是 3 年、 5 年,但实际上他是终身制的,就是他们“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 ,久而久之,组织就僵化了。
你如果让高管换一个岗位,或者从这个区域调到另一个区域,他们往往是不愿意的,大家都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你要是让他降职,他可能就辞职。所以,很多企业里的高管,实际上是终身制,不是任期制。
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现象:坐在领导岗位上的人,一旦上升空间受限之后,往往就没有了追求,也没有了压力,工作也没有动力。而下面有能力的优秀员工,也难以升迁。
如果公司内部人才不流动起来的话,组织就会缺乏活力,那么很多岗位就会成立你的战略的卡点,战略的实现就会非常被动。
04
内部晋升要遵循“7分熟原则”
曾经,一个企业老总对我说,他们公司的一个主管出去后到人家公司做着做着,一两年变成总监最后还变成副总,而且公司出去这么多人,都是给别人培养人才了。
这种现象挺常见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名主管在你的公司没有晋成总监,没有晋升成副总,促使他必须到外部去找机会?根据我这么多年的经验,其实内部人才被很多的公司或者说很多创始人低估了,因为你们天天在一起,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他的不足,你看得越多,就越容易忽视他的优势和潜力。但是,我们往往又会高估外部的人才,总希望能来一个空降军,能解决你当前的困难。
从内部选拔一个100%的胜任岗位的高管,几乎不太可能。总是等待人才完全成熟了再用,那么企业永远没有可用之人。
所以,对于内部人才的选拔,要遵循“7分熟原则”,用通俗的说法就是,七分熟的牛排就可以吃了,当你的员工具备上一层级70%的能力的时候,就可以给机会,给犯错和成长的空间。但如果要从外部招人的话,至少是120%,才能帮你在战略上取得突破。我发现,大部分的公司至少有20%的内部人才被严重低估了。
05
如何内部挑选战略性人才?
第一,大胆启用年轻人。
我在近距离接触企业团队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团队的平均年龄和团队活力呈正相关关系,一个组织敢不敢用年轻人就可以看出组织的进攻性。
年轻人虽然团队经历和经验不够,但是他们非常有活力,潜力也非常大。大家想一下,你过去人生当中是否也有一段经历,那个时候你很年轻,在工作中不会考虑薪酬,不考虑晋升,你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其中的那段经历。让你全力以赴投入的原因是什么?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认为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很有挑战性,所以你会全身心地 all in。
所以,我们要大胆启用年轻人。比如西贝的市场品牌总监,一开始试图从外部招聘,但是面试了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都不太匹配,后来他们从内部晋升了一名1997年出生的年轻人。
第二,跨级选人。
对很多一号位来说,往往比较熟悉高管,也最关注高管,如果你只看你的直接下级,一个公司可能就五六个或者十几个高管,这样你的人才选拔空间是很有限的。
创始人不能只盯着前排的高管,只看到你的直接下级,你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你还至少要跨一级选拔人。因为一些好的苗子,一些战略性的人才,可能就隐藏在各个部门里。你要向下看,向后看,视野就开拓了,把后排的高潜力的人向前拨一拨,选到人才的几率就可以大大提高。
第三,竞聘之下必有勇夫。
大胆启用年轻人和跨级选拔人才,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但是,总有漏掉或错看的人才,要让人才不被埋没,不局于条条框框,可以采取竞聘的方式,让内部人才主动涌现起来,打开自己向上的渠道,让人才脱颖而出。
特别是对于战略性的岗位,要多做竞聘。因为那些愿意竞聘的员工,说明他的意愿比较强,也更有干劲,这些人要大胆地启用。
企业不是缺人才,而是缺人才辈出的体系。很多创始人见到我都会说,发现自己无人可用。其实,在一个企业里,至少有20%的内部人才被低估了,只要你内部盘点一下,就能盘出来 20%的优秀人才。你只要把这20%的人用好,组织活力马上会不一样。这个时候,无论是战略的研讨,还是战略的执行,都会有很大的保障。
如果你和企业说要开一场3天的战略研讨会,企业都乐意接受,如果你说要开一场3天的人才盘点会,不少企业大概率是嫌投入的时间太多,还不如让大家出去跑业务。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如果年底不拿出时间来盘人才和调兵遣将,2025年定的战略在年初就会陷入被动状态中,如果等到春节后再调人,又会滞后一个季度。